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常德 > 正文
铭记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常德细菌战亲历者的世纪抗争
时间:2025-07-02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丁时慧 见习记者 郑子欣 文/图

开栏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常德见证了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书写抗战壮烈史诗。为铭记历史,激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辟“山河回声·抗战记忆”专栏,用几个系列报道,追溯历史、致敬先烈、弘扬斗争精神,引导全社会铭记“落后必亡、自强必胜”的历史启示。


2025年6月19日,曾帮助常德细菌战受害者向日本政府打官司的日本律师一濑敬一郎再次踏上鼎城区韩公渡镇的土地,他要去看望镇上的受害者原告,却得知最后一名受害者原告高明顺已悄然离世。

次日,他想拜访另一名常德籍原告高绪官,但在见面前半小时接到消息——80岁的高绪官突发痛风身体不适,取消了此次会面。

84年前,侵华日军731部队在常德发动细菌战;28年前,常德细菌战受害幸存者、受害者亲属代表等向日本政府提起索赔诉讼。如今,61名常德籍原告仅剩17人在世,他们中年龄最大的96岁,丁德旺、何英珍等已常年卧床。

时间正慢慢带走最后的见证者,但记忆的火种仍在传递。

7643个名字和无法忘却的记忆

在鼎城区石公桥镇,一座灰色的纪念碑静静矗立。碑上刻着80多个名字:丁刘氏、孙老二、江狗儿、田妹子……这些朴素而真实的称呼,是1941年那场灾难的民间草根注释。

位于石公桥镇的侵华日军空投鼠疫受害同胞纪念碑

那年深秋,一架日军轰炸机在常德城上空盘旋。这一次,轰炸机没有投下炸弹,而是投下了麦粒、谷子、高粱等杂物,随后便往湘西各县的物资集散地石公桥飞去。常德人民还在庆幸没有伤亡,却不料杂物里裹藏着日军早已准备好的鼠疫跳蚤,死神已经逼近。

呕吐、高烧、全身呈毒血症状……鼠疫是一种死亡率极高、传染性极强的恶疾,患者发病时极为痛苦,通常几天内就会心力衰竭而死。鼠疫暴发后,鱼档的老板张春国一家6口不到半个月全死了。幸存者何英珍18天之内有6位家人离世,分别是嫂嫂、姐夫、侄子、弟弟、叔叔、伯伯。幸存者徐万智一家12口人死了5人,刚开始有人死的时候还准备了棺材,等到后面连棺材都买不起,全是赊账。

路上寻尸骨,湖中哭亲人,常德大地生灵涂炭,遍地哀嚎。

根据《辛巳劫难——1941年常德细菌战纪实》一书记载,有名有姓的受害登记者只有几十人。这场极其浩大的劫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人知道到底死了多少人。

为了不让这段记忆消失,时隔50多年,常德成立了细菌战受害者调查委员会,成员绝大部分是自己或亲属经历过细菌战的退休老人。他们自带干粮,蹬着自行车,跑了无数个村镇,最终获取了15600人(份)的受害资料,确认有名有姓的细菌战受害者至少有7643人。

“实际受害者远远不止7643人。”徐万智也是细菌战受害者调查委员会委员,他说,双桥坪镇大桥村蔡家湾有一支蔡姓家族,99户371人中仅有1人因外出帮工幸免于难;长岭岗乡神寺山王家祠堂国民党军兵站上千名染疫壮丁死亡等等,都因姓名无可考没有登记在册。“许多受害者连‘孙老二’这样的名字都没留下。”

跨越十年的诉讼维权

在日本民间正义学者和律师组成的“日军细菌战调查团”推动下,常德开启了一场浩浩荡荡的诉讼维权。

常德细菌战原告声援团赴日本(资料图)

1997年8月11日,何英珍、叶荣开、罗建忠和来自浙江等地的原告代表共8人,在土屋公献、一濑敬一郎等日本左派人士的陪同下,正式向东京地方法院递交了“侵华日军731部队细菌战受害国家赔偿诉讼案”起诉状,用中国无数人的生命和伤痛向世界发出抗议和追问。她说:“我们不仅要赔偿,更要一个正式的道歉,要日本政府承认灭绝人性的细菌战事实!”

7643人的常德细菌战受害者名单,是法庭上最有力的证据之一。这场诉讼涉及全国180名原告,大家准备了数百公斤的证据资料。湖南文理学院教授陈致远还为对日诉讼作出了长达10万字的鉴定书《1941年日军常德细菌战对常德城区和石公桥镇和平居民的加害》,以学者身份在二审时出庭作证。

每一次开庭陈述,原告们总是泪如雨下,那是他们心里最深的伤痕。徐万智四处凑了需要自费的5000元,带了一箱方便面就往日本去。

到2007年三审结束,整个审判走完全部流程,日本三级法院开庭了40次,最终以“国家无答责”等理由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要求,日本政府也没有明确承认细菌战这一事实。

但10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判决书上,有这样一段话——“经本法院研究本案的各个证据,至少有下列事实可以认定:……731部队的飞机飞到常德上空,在县城中心投下了感染鼠疫的跳蚤……常德城区的鼠疫传播到农村,在各地出现了许多死亡患者……”

这份来自法院的官方认定,也绝不是这场诉讼里唯一的胜利。

10年的诉讼过程,同时也是10年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细菌战战争罪行的过程,也是10年搜集、整理和保存日本细菌战罪证的过程。

没有结束的“细菌战”

审判结束了,但对原告和志愿者们来说,关于细菌战的战斗,还远远没有结束。

《光明报》刊登“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国际学术研讨会相关报道

“不能让这段历史沉寂下去,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侵华日军的残忍行径,以正义之声告慰屈死同胞的冤魂。”在调查委员会使命终结后,高绪官的儿子、律师高锋牵头成立了常德市日军细菌战受害者协会。他多次自费前往日本,到图书馆、资料室找一切和常德有关的线索,收集证据和受害者信息。近年来,常德市日军细菌战受害者协会已拍摄近百小时的口述视频,组织多批原告代表赴浙江衢州、浙江义乌和黑龙江哈尔滨开展座谈交流,并远赴日本进行宣讲。

“当我们一个个老去,我们拿什么对抗遗忘?”多年来,原告们一直在呼吁为常德细菌战修建纪念馆、纪念碑。“我们不想把这些记忆带进坟墓,不仅仅是对日军的仇恨,更是对和平的渴望。”

2016年,桃源县马鬃岭镇细菌战死难者“劫难碑”揭幕,记录了1942年马鬃岭细菌战受害的全部经过。志愿者代表、浙江衢州等地的原告团代表、一濑敬一郎等日本左派人士在碑前静默,细菌战受害者遗属李宏华泣不成声,徐万智等人也不禁老泪纵横。

2024年,湖南文理学院建设了抗战文化展馆,“反人类的罪行——日本侵华细菌战史”主题展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2025年,常德博物馆开展“悲壮抗战英雄城——日军常德细菌战暨中日常德会战”公益讲解活动,控诉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丑恶行径和滔天罪行。

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市三次细菌战罪行国际学术研讨会拓展和深化了细菌战相关研究。湖南文理学院细菌战罪行研究所《中国南方侵华日军细菌战研究丛书》7部专著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项目成功出版,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中国南方侵华日军细菌战研究”已顺利结项,获得国内学界好评。

时隔多年,关于细菌战的记忆并未被蒙尘,反而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

湖南文理学院举办侵华日军细菌战学术交流会

徐万智的侄子徐爱民接过走访记录的接力棒,高锋的徒弟韩锋在工作之余为常德市日军细菌战受害者协会四处奔走,湖南文理学院数名青年历史学博士加入了细菌战研究团队,一濑敬一郎多年来数次到常德与原告代表访谈交流……不仅是原告团和细菌战亲历者,所有的参与者都无比相信,与日本政府否认细菌战罪行的斗争不会结束,正义终将胜利。

徐爱民(左)、徐万智(中)、一濑敬一郎(右)合影

编辑:汤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