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区县 > 正文
“三色”密码解锁乡村振兴新图景
时间:2025-06-30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彭进军 吴紫欣/文 蔡文龙/图

前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常德市乡村发展呈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从总体上看,各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域公共品牌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客观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部分乡村在人才梯队建设、产业链条延伸、要素保障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个别地区受制于基础条件薄弱、创新动能不足等因素,发展相对滞后。当前,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既要看到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农村改革纵深推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等积极态势,更要清醒认识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力不足等深层次矛盾。


鼎城区蔡家岗镇黄山峪村坚持“不吃老本”,主动作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以补齐短板弱项为导向强化政策精准供给,以人才振兴为突破口激活内生发展动力,齐心协力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小杨,来客人了。”一声亲切的呼喊回荡在仲夏的丘陵间,退伍军人赵忠明带领游客行走在蜿蜒的村道上。6月25日,“黄山峪的夏日李园”采摘活动在鼎城区蔡家岗镇黄山峪村10组举行,当日,数十名游客前来采摘新鲜的李子。

739户2693位村民生活在黄山峪村这片沃土上。3530亩翻滚着稻浪的水田与7480亩绿色的山林,构成一首生动的田园诗篇。

航拍下的黄山峪村

2021年初,返乡的赵忠明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摆在这位土生土长的黄山峪人面前的是产业单一化、土地碎片化、人口老龄化“三座大山”。凭借多年在外打拼的经验,赵忠明深知村庄要发展就必须与市场经济有效对接,文旅要出圈就必须让游客感到身心愉悦。

很快,他与新组建的村两委绘制出“三色振兴图”:让绿色花木实现转型升级,以金色稻浪夯实农业根基,用特色农旅激活发展潜能。如今穿行村中,既能看见“周志军家庭农场”的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精准作业,又能遇见直播团队在山林间取景拍摄,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经营理念在这里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花木产业的华丽转身

回溯七八年,黄山峪村的3700多亩花木,堪称村民的“绿色银行”。

黄山峪村内丘陵起伏,花木产业曾是耀眼的明珠,2018年鼎盛时期,3700多亩花木年产值近5000万元。然而,近几年,花木产业出现波动,市场需求收窄,产品大量积压。此时,赵忠明带领种植户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将花木产业向精品化、特色化转型,部分土地转向果树或中药材种植,2600亩花木基地创新采用“精品种植+林间套种”模式,有效缓解了产业转型阵痛。

杨俊与父亲进行网络直播

文章开头的“小杨”叫杨俊。这些天他为了采摘活动格外忙碌,他种植的50亩凤凰李等水果正值成熟期,他穿梭在果园中忙碌,仍不忘一一回复各地游客的网络咨询:“熟了,熟了,欢迎大家来黄山峪。”令他惊喜的是,湖北荆州的游客今年又过来了。37岁的他返乡后跟随父亲杨廷元从事种植,是村里第一个转型水果种植的花木户。他坦言,目前年收入扣除成本不算丰厚,但势头良好,他充满信心。

“赵书记,尝尝这个李子。”杨俊热情地招呼路过的赵忠明到工棚小坐。

“味道不错,但今年挂果量相比去年提升得还是不明显。”赵忠明看了看身旁几棵树的挂果情况说。

“我去过贵州、重庆等地学习,李子裂口问题还是没解决。”

“乡村旅游现在很火,从市里到咱们村只要25分钟。你要抓紧攻克技术难题,让采摘活动为村里带来更多人气。到时候,你就是村里的水果种植带头人了。”赵忠明笑着说道。

目前,黄山峪村已规模种植蜂糖李160亩、凤凰李50亩、柑橘70亩、水蜜柚350亩、瓜类30亩、乌梅10亩,丰富的水果品种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与此同时,一场“舌尖上的产业链实践”正在黄山峪村悄然上演。

除了杨俊这样的转型者,山间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也在推进。“金山湾53亩的香椿芽清晨采摘,中午就能变成真空包装的即食菜”,53亩试种只是赵忠明带头探索新产业的第一步。4年来,他个人投入40多万元流转土地试种香椿。他的产业蓝图是500亩,技术成熟后,他将带领村民利用荒山、田埂、房前屋后扩大种植面积,通过保底收购、精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让季节性土特产实现价值提升。

“庭院经济联合体”也在悄然兴起,430户老人利用房前屋后零散土地种植的时令蔬菜,在村两委牵线下直供城区几个生鲜超市,日均销售400斤左右。“分散种植、统一品控、集中配送”的创新模式,让“银发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幸福屋场的凝心聚力

6月17日,夕阳落下,晚霞如火,“华康苑”幸福屋场上歌声和笑声不断,不少村民在这里唱歌、跳舞、遛娃、聊天。

“华康苑”幸福屋场位于黄山峪6组。4年前的“华康苑”残垣断壁,路面坑洼,水沟堵塞,臭气熏天。

村两委走访后拍板:改变脏乱差现状,给村民一个集中娱乐的场所。

夜色下的“华康苑”幸福屋场

六组的周华桂是村里的花木种植大户,也是热心公益事业的乡贤。对于赵忠明建设“美丽黄山峪”的想法,他给予了积极响应与爽快应允,“村里有难处,我能力之内要钱给钱。要搞就搞好,搞出特色!”于是,周华桂全资投入了“华康苑”幸福屋场的建设。村里规划的“农旅山谷时光”周夹巷生态旅游区,他也是主要投资人。

有了乡贤周华桂的资金兜底,借乡村振兴东风,镇村两级于2021年发动群众治脏乱、革陋习,新建了1200平方米的“华康苑”幸福屋场,百姓舞台、休憩亭、休闲跑道、健身场所等设施一应俱全。周边50余栋村舍也是白墙黛瓦,竹篱围园,房前屋后花草繁茂,绿树成荫,宛如一幅田园画卷。

环境变美之后,赵忠明带领村民们重塑文明乡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等不仅展示在宣传栏上,还通过一系列活动深入人心,“十大孝星”“最美庭院”“屋场带头人”评选让村民的荣誉感显著提升,邻里和睦、崇德向善的新风尚已然形成。

黄山峪村由周夹巷、桂花堰、黄山峪3个村合并而成。“我们村过去集体经济薄弱,但村民心齐,走出好路子后都乐意分享经验,办事也是一呼百应。”对新任支书赵忠明给黄山峪村带来的变化,原周夹巷村村支书周爱明深有感触。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旧村落”到“幸福场”,“华康苑”的蝶变正是黄山峪村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幸福屋场上村民们的笑脸,成为幸福生活最美的注脚。

粮食安全的孜孜坚守

黄山峪村将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型,与现代农业接轨。“田长制”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助力,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监管网络。近3年来,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650亩,新建灌溉渠道3公里,修建机耕路2.3公里,有效提高了农田的灌溉保障能力和机械化作业水平,涌现出了一批新农人,树立了像杨俊、周志军等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典型。

55岁的周志军是乡亲们交口称赞的“能人”。全村3530多亩水田中,他一人就流转了750余亩,成为村民眼中的种粮大户。他创办的家庭农场不仅实现了规模种植,更带动村民共同发展。

在周志军眼里,每一寸土地都是“宝贝”

作为区里的“科技示范户”,周志军积极推动百亩示范片建设,带领11户村民在近100亩水田上种植优质双季稻。另外,利用山地种双低油菜,从提供种子到保底回收,他全程帮扶,既减少了土地抛荒,又提高了村民生产的积极性。

早年从事农资销售的经历,让周志军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他积极参加农技培训,大胆流转土地,发展经济作物。“油菜亩产300多斤籽,榨油120多斤,一亩综合收入在1200元左右。”这笔实实在在的经济账,让他对农业前景充满信心。

更让周志军欣喜的是,孩子也选择回乡发展。“在家乡规模化种地,前景比外出打工强得多。”如今,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站在田埂上,他踌躇满志地规划着大米深加工等新产业,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粮食是刚需,销路根本不愁。”从传统耕作到现代农业,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这位“新农人”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田野故事。

黄山峪村目前有6家专业合作社和3家家庭农场,涵盖了种植、养殖等多个领域。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为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创新发展路径,黄山峪村在新农人的政策咨询、技术指导、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吸引了8名新农人返乡创业,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创建。

农旅融合的美丽蝶变

蓬勃发展的花木、水果产业和家庭农场,为黄山峪村注入了新的活力。金山湾家庭农场的香椿基地、龙哥水果采摘园的蜂糖李园,每到收获季节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游客们漫步田间地头,亲手采摘新鲜果蔬,感受大自然的馈赠,这为黄山峪村农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赵忠明利用网络推荐家乡

“华康苑”幸福屋场山水相依、花木葱茏,宛如世外桃源。每逢节假日,游客们漫步在苏州园林般的景观中,欣赏人工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体验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依托这一优美环境,湖南周夹巷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是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的关键。”赵忠明在谈及发展方向时说。

今年底,村委会至幸福屋场的1000米道路将拓宽至5米并铺设沥青路面,路肩拓宽至1米,同时配套建设停车场、公厕等设施。这都会极大地改善全村通行条件,提升游客体验。4月27日,幸福屋场里就举办了“黄山峪村农家小菜园”体验活动,参加者在劳作中感受到快乐与充实,一场“体验试水”让人对今后的活动充满了期待。之后,村里又不定期举办了多场文化、农旅活动,村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正逐步提升。

6月29日下午,在黄山峪村水库堤坝上,周华桂向记者介绍了这一乡村旅游项目:总面积约3000亩的核心区,将以生态稻田、水库垂钓、草坡风光还原记忆中的美好田园,打造集乡村旅游、自然研学、精致农业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027年国庆前建成开放后,村民挣钱会比进城打工更轻松。”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周华桂脸上写满期待。站在他身边的赵忠明,笑得爽朗大声。

赵忠明常说:“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军人最懂得坚守的意义。”他要做绿水青山的“排头兵”,一步一个脚印去实践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除此之外,他还工作之余拍摄短视频,一心想让家乡的山间特产、自然美景、风土人情“出圈”。

群众的小事在村干部眼里都是大事


编辑:汤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