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德穿紫河畔,藏着一条被本地人称作“灵醒”的河街,“灵醒”是常德方言,意思是干净、整洁,更代表着帅气、英俊、聪明,用它来形容这条街再合适不过。
这里曾是沈从文笔下湘西商贸的繁华缩影,经过生态修复与文化重建后,如今已经成为一座“鲜活的非遗博物馆”。1500多米的河街,汇聚了80多项非遗技艺,从丝弦雅韵到麻质画意,从木雕匠心到擂茶飘香,每一处都流淌着老常德的烟火气与智慧结晶。
"常德丝弦:半是乡音半是戏"
“沅水号子喊大的地方,洞庭渔米养胖的地方……”常德的风土人情就这样被编织进悠扬的旋律之中,一曲《常德是个好地方》,用声音绘制出了一幅常德画卷。
作为国家级非遗,常德丝弦以扬琴、琵琶、二胡伴奏,以常德方言演唱,旋律悠扬,雅俗共赏。“丝弦歌不辍,声声入人心。”传承人张兰在河街的鸳鸯走马楼驻演18年,将丝弦融入市井生活。来到这儿,游客不仅能听一曲地道丝弦,还能用碗筷敲击出节奏,亲身体验这“人人会唱、处处皆乐”的民间艺术的魅力。
"麻质画:指尖上的百年光影"
在河街古色古香的工作坊里,常德麻质画代表性传承人李健鹰以胶勾勒轮廓,麻粉当作颜料,指尖轻搓慢撒之间,沅江帆影、河街旧巷便跃然眼前。
追溯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掌握用麻织成夏布印花的技艺。时光流转,至清代时,麻质画应运而生,它以麻布为载体,采用纯天然黄麻纤维进行设色。
麻质画集多种艺术特色于一身,既有国画的空灵意境,又有油画的厚重明朗,更具备浮雕的立体之感。无论是一幅娇艳的桃花图,还是一隅古旧的街景,在麻质画里,都被指尖艺术凝固成独特的美。
"桃源木雕:十年一刃刻山河"
在潘氏艺术木雕非遗传承人潘能辉的木雕坊内,一幅以沈从文《湘行散记》为蓝本创作的二十五米长的巨型木雕绘画稿徐徐铺展。
这幅画稿以河街为起始点,沿着河道逆水而上,一路途经常德的桃花源、怀化的沅陵、辰溪、泸溪、蒲市、麻阳,最终抵达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画稿之上,湘西码头的繁忙景象、十六人抬着的大红花轿、船夫弓腰拉帆的生动剪影,仿佛在即将动工的木雕上获得新生。
这位守艺38年的匠人,以四年多的时光勾画脉络,还将以十年光阴雕刻打磨,立志将一部文学经典刻于木上。当金丝楠木浸透穿紫河的水汽,当《湘行散记》从纸张上的文字转化为木头上的山川河流,这场跨越世纪的对话终于有了具体的形态——非遗并非是仅供观赏的标本,而是鲜活存在的历史。在河街那弥漫的木香之中,正隐匿着一座城市的灵魂与神韵。
"擂茶与钵子菜:常德人的待客之道"
“走东家串西家,喝碗擂茶成亲家!”河街的擂茶馆里,擂茶脚子配二十道压桌菜,是常德人的待客之道。老姜、芝麻、花生在花椒木棒下擂出醇香,佐以酸黄瓜、蒿子粑粑,祛湿暖胃,喝出人间烟火。
转角处的黄记钵子菜,炭火咕嘟炖着腊鹅、鱼杂、土鸡,一句“不愿上朝当驸马,只要炖钵炉子咕咕嘎”,道尽常德人“火辣待客、自在生活”的豁达。
当夜幕降临,河街华灯初上,非遗技艺与城市光影交织成诗。手艺、声音、味道在此传承,古老的文化因创新而鲜活,城市的脉搏因非遗而灵动。这里是常德的缩影——传统与现代交融,历史与未来对话。来河街,品一盏擂茶,听一曲丝弦,带一把麻质画扇,让非遗的故事,成为你记忆里的“灵醒”常德。
锁定CCTV-4
3月18日22:00档
《走遍中国》之《灵醒河街》
邀您一起走进常德河街
领略非遗魅力
来源:CCTV4《走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