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丁时慧 通讯员 余泳东 何加贝 文/图
候鸟振翅掠过湖面,中华秋沙鸭悠闲踱步……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芦苇荡里,如今已是一片浓浓绿意。从生态失衡到鸟鸣鱼跃,“湿地重生记”的背后,是常德市政协委员连续多年助力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修复的实际行动。
“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2023年,市政协整合西洞庭区域内部分乡镇政协委员工作室力量,联合部分市县政协委员,成立了市政协“洞庭湿地卫士”委员工作室。30多名市、县政协委员联合汉寿县检察院,在保护区内设立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已开展生态普法宣传100多次。他们与湿地管护员组成巡查队,积极开展委员“三查”行动,年均巡护里程超过1万公里。
在沅南垸片区,政协委员的监督建议书促成了一场“治水革命”。针对断面水质总磷超标问题,市政协“洞庭湿地卫士”委员工作室提出“农村改厕+河湖联通+黑臭水体整治”综合治理模式,推动建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清理河湖垃圾万吨。2024年,该片区23个监测点水质优良率从34.8%跃升至91.3%,村民指着家门口的生态沟渠说:“现在连十几年没见的鱼都回来了!”
退耕还湿2万亩,恢复水生植被2.25万亩,彻底关闭67处砂石码头……随着37个环境突出问题整改销号,保护区内12.2万亩退化湿地重现生机。
“以前总觉得环保是政府的事,现在周边的村民都知道举报公示牌上的电话。”政协委员笑着说起最近的新发现——保护区周边有些村民的微信头像,悄悄换成了自家拍到的珍稀鸟类。
如今,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不仅是鸟类的乐园,还成为环保教育的天然课堂——政协委员工作室联合湿地宣教中心,组织近千名小学生开展生态研学,把环保理念带进千家万户。孩子们参观了鸟类标本,通过望远镜观察水鸟形态和行为活动,还用画笔记录了草鸮和黑翅鸢的身影。
连日来,春日暖阳洒在新生湿地上,政协委员们又踏上了巡湖之路。他们的笔记本里,记录着下一个目标——让更多“生态伤疤”变为“候鸟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