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两年前,“双减”政策一落地,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便如雨后春笋,受到资本的热烈追捧。因服务群体巨大、产品没有统一标准等,一时间,校外培训机构鱼龙混杂。8月30日《常德日报》刊登的一则消息称:目前我市有近200家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无办学许可证。在常德论坛8月份的市民留言中,反映校外培训机构单日课程畸多、广告宣传与授课内容不一致、退费难、卷款跑路的投诉占较大比例。
近200家无证办学的校外培训机构热闹地招生培训,这一现象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下一步,我市将加大校外培训监督,校外培训机构证照齐全才能开张。
要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让它始终行进在教育的轨道上,尽可能地避免出现无证经营、虚假宣传、退费难、卷款跑路等现象,还需提前对监管部门、机构投资人、授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一家合规的校外培训机构到底需要哪些条件?这应是每个监管部门必须心知肚明的。清楚了行业准入的条条框框,监管部门就能把那些证照不齐的校外培训机构清除出局,把那些故意贩卖教育焦虑的伪校外培训机构拒之门外,就能督促每一个校外培训机构开设银行托管专用账户,就能叫停那些开办在消防、卫生不合格场地上的校外培训机构……
一家校外培训机构会长成什么样子,是打着教育幌子的逐利场所,还是培训对象的成长课堂,最终由投资人说了算。首先投资人要明白的是,有了营业执照可以开店,但无办学许可证不能开办与教育相关的机构。《常德日报》报道的那近200家无证办学机构的投资人,显然缺少了这一“培训”。其次,2018年国家就颁布了“校外培训机构一次性收费不超过3个月”的规定,但是大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仍然采用各种变相促销手段,收取一年甚至跨年学费,导致机构关门后家长遭受经济损失。如果投资人不知道这条法规,监管部门在准入审核时应该加大培训力度。第三,对投资人来说,快速提升经营能力是一种必要,但是教育培训又注定了它的教育属性。课程设置要让学生学到东西,让人一无所获的校外培训机构迟早会被抛弃。正确的做事方式关系到利益链条的长短,所以,投资人还需学习科学合理的“谋篇布局”。
除了应该持有教师资格证,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还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与公立学校的岗前培训应有所区别。校外培训机构是营利性质的,但教师不能把向学生推销课程作为提高个人收入的手段,也不能把自己当成单纯执行机构任务的“工具人”,要把自身的学识和技能真正传授给学生。
今年7月,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上线,有10多万家证照齐全的合规机构可供选择,我市也正在设置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
清朗、正规、实用的校外培训,定会出现在监管部门与校外培训机构共同发力之后。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