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杨志英 通讯员 李香莉 文/图
近日,在常德市中心血站机采科,46岁的漆匠曾德文与他18岁的女儿曾心林正并排躺在采血椅上捐献成分血(血小板)。这已是暑期里,父女俩第二次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并肩而坐,用滚烫的热血,为亟待救治的生命点亮希望之光。
2021年,一个紧急的求助信息,让曾德文的爱心奉献升华到了新的境界。他在机采科的微信群里看到一则信息:一位学生家长急需A型血小板救命!A型血的曾德文第一时间赶到常德市中心血站机采科,首次成功捐献了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成分血对于特定危重患者而言,是无可替代的“生命种子”,且其更短的捐献间隔期,意味着能挽救更多的生命。自那一刻起,他便毅然投身献成分血。近50次挽袖,近50次无声的壮举,每一滴热血都铭刻着他对生命最朴素也最崇高的守护。
献成分血的过程往往需要近一个小时。有时,曾德文会带上女儿曾心林一同前往。父亲年复一年、默默坚持的身影,如同一粒饱满的种子,悄然在女儿纯净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奉献与担当的精神,在每一次安静的陪伴中完成了最动人的传承。
当曾心林年满18周岁,这位正在攻读护理专业的姑娘,自愿加入了无偿献血者队伍。她深谙血液在生死竞速中的千钧分量,更明白科学献血无损健康的真谛。“爸爸从未豪言壮语,却用行动给我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曾心林目光坚定,“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守护生命健康是我的天职。而献血,正是这份天职最直接的践行。”这个暑假归家,她已两度与父亲并肩,将青春的血液化作守护生命的坚实力量。
曾德文的善行如同投入湖心的磐石,激荡起的爱心涟漪不断扩散。他的坚持不仅感动了女儿,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家人。曾德文的姐姐同样被他的无私大爱所感召,也加入了无偿献血者队伍。
一个普通漆匠的家庭,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最滚烫的热血和最朴素的坚持,在平凡的岁月长河中,用爱与责任共同构筑起守护万家灯火、托举生命希望的基石。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守护者。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