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罗希 邓淇月 文/图
一位叫梁芊予的旅游博主,半年内来了5次常德。最近,她发布在常德游玩的短视频,引发众多网友共鸣。“常德到底有谁在?”在视频中,她用网络热梗发出这样的设问。她自答道,常德是一座能让你瞬间产生幸福感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安逸和舒适,让她的身心有了安放之处。
一位叫梦露的内蒙古女孩,在网上看到了常德的城市排名和介绍,便下定决心要移居常德。查遍资料后,她说服丈夫放弃国企稳定工作,跟随她移居。
常德有什么好?是什么让他们流连忘返、定居于此,在此安居乐业、安享晚年、安心生活?记者采访了几位“安居客”,探寻他们在常德追寻理想生活的答案。
内蒙古女孩梦露:换个城市活出想要的人生
3年前,31岁的内蒙古包头女孩梦露萌生了想换一个城市生活的想法。她一直生活在大草原上,草原气候干燥少雨,风大,寒暑变化剧烈,加上自身事业发展、孩子的教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梦露打算寻一座气候舒适、生活压力较小的南方城市做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梦露是行动派。她开始在网上搜索城市排名、文化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情况。她把选择范围框定在湖南、湖北两省。最终,她选定了常德。在她看来,常德是一个基础教育发达、宜居宜业、颇具文化底蕴的城市。
选好城市后,如何说服丈夫支持自己的想法?某天晚上,梦露准备好酒菜和查好的资料,向丈夫“一顿输出”,丈夫则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孩子咋办?工作咋办?”但经不起她的“软磨硬泡”,丈夫最终答应了她的要求。
2022年4月底,梦露带着父母和女儿第一次来到常德。一家人很喜欢常德,感觉这里的环境干净整洁,空气清新怡人。“我父母觉得很好,这里不是人挤人的超大城市。在包头时,我们都患有鼻炎,一来这里,鼻子立马就舒服了。”
回到包头后,梦露便着手卖房子、打包行李。2022年6月底,梦露卖掉了在包头的房子,同时在常德买好了房子。接着,她在网上为女儿报名常德一所公立小学。8月25日,她收到转学报名成功的信息。丈夫则在常德找到了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刚到常德,梦露在小区里开了一家书店。随后,她又邀请两位朋友过来一起开餐饮店。“这些过程都很顺利,大家对我们很包容。我经常听周围的人说,喜欢北方人的直爽、实在。”梦露切实感受到了常德人的热情。
同时,梦露也感受到南北方饮食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我们那边卖羊腿和羊排都是大份的,这边饮食习惯更精致一点。”为了满足本地居民的口味需求,梦露的餐饮店对菜品进行了改良。
如今,梦露在这座城市不仅安了家、创了业,还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找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有空的时候,梦露会带着女儿骑自行车环绕柳叶湖,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她还会到沅江里游泳,享受畅快与自由的感觉。柳叶湖的射箭、桨板等户外运动也深深吸引着她。
在这里,梦露交到了志同道合、可以聊人生谈理想的朋友。有一位在市里上班的大哥经常来她店里吃饭。下班后,大哥会骑着自己的摩托车,回到丹洲乡小院,过着鸡犬相闻的田园生活。梦露很羡慕,直言以后也要过那样的生活。还有一位女孩,她曾经的恋人是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就常常来找梦露聊天,倾诉生活和工作上的烦恼与快乐。临走付钱时,女孩开玩笑道:“谢谢你千里迢迢来和我聊天。”
这些朋友和故事是梦露在这个城市生活的意外之喜。对未来,梦露持乐观态度:“在这里,我看中的东西都满意。比起规划生活,不如接住生活。”
美籍华人李哲:旅居7年,定居13年,最打动他的是人情味
85岁的美籍华人李哲是个旅行达人,他与常德的渊源要追溯到30年前。
当时,李哲要从香港转到张家界旅游,正好经过常德。在常德住了一晚上后,他坐船前往岳阳君山游玩。那时,沅江两岸开满了油菜花,大片大片灿烂的黄色格外耀眼,让坐在船上的他心神荡漾。
2004年,一位朋友再次带着李哲到常德旅行。从此,他开始长达7年的旅居常德的生活——每半年,他会在常德住上一段时间。2012年开始,他定居常德。
这些年来,李哲见证了常德的变迁。日常生活中,李哲喜欢喝茶和咖啡。刚到时,他曾感到些许不便。“很多年前,这里的物价水平不高。米粉1.5元一碗,刷鞋1元一次,但普洱茶叶和咖啡却很难买到。”
如今,常德不仅物质丰富、交通便利,对老年人而言更是一个适宜养老的城市。在与小区老人聊天的过程中,李哲了解到,他们不仅有固定的退休金,还能享受免费体检和家庭医生服务。他还看到,志愿者时常在小区为老人提供义务理发等服务。
在所有证件中,李哲最引以为傲的是一张常德的爱心公交卡。凭借这张卡,他可以和本地老人一样免费乘车,游遍常德城区。这张珍贵的卡片,是常德市老干部(老年)大学的同学带他办理的。
“学校一流,同学也是一流。校园里有电梯、空调,还有免费开水供应。老师优秀,学员求知欲强,大家相处起来一团和气。”说起自己在常德的学习经历,李哲兴致盎然。
李哲从随身携带的包里取出几张书画作品,有清新淡雅的山水画,还有“福”字书法。他笑着说,每年春节,自己都会为小区的邻居和孩子们书写许多幅这样的作品。
在常德生活多年,最让李哲动容的是这里浓浓的人情味。初来时,他人生地不熟。同学们对他说,你不要怕,留在这里,有什么事可以找我们。喜欢种菜的同学,总在丰收的时节给他送来新鲜的蔬菜瓜果;喜欢钓鱼的同学,常常从家里捎来几条鱼给他尝鲜;有同学牡丹画得极好,他便要来画作,在墙上挂了七八年,至今也舍不得取下。
李哲足迹遍布各地。在常德,他最喜欢逛的地方是诗墙公园。他说,诗墙公园是常德的文化名片,彰显这座城市深厚的书香底蕴。漫步诗墙公园,他欣赏着亭台楼阁与沿江风光,看学生写生,老年人锻炼,孩童打气枪、钓鱼,还有人畅游于江水之中,其乐融融。
“常德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优质的环境、空气、水和食物,滋养了我。”李哲笑言,1996年时,他因为胃病动过两次大手术,医生预测他还有三年寿命。然而在常德生活,他健康地活到了现在。“未来,我希望多学一些知识,结交更多朋友,安享健康长寿的晚年。”
台湾媳妇庭庭:爱上一个人,爱上这座城
“因为爱情我嫁到常德,现在,我已经爱上了这座城市。”说这句话时,台湾媳妇庭庭坐在一家咖啡馆里,眼里溢满了幸福的笑意。
因工作结缘,庭庭与丈夫毛先生在江苏无锡相识、相恋。13年前,庭庭跟随丈夫回到常德生活。刚到常德,她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座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城市。“常德的绿化做得比以前更好了,常德河街也越来越漂亮,成了大家观光打卡的景点。”说起常德十几年的变化,庭庭语气中透着“本地通”般的自豪。
37岁的庭庭,如今生活习惯已与本地人无异。在常德,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作为医院产科的营养师,每天为产妇提供产后营养指导;她的女儿今年10岁,就读于公立小学,偶尔她也会为孩子的学习问题烦恼;她还有一群固定的朋友,逢年过节便会聚会。
“刚来时人生地不熟,除了老公,我谁也不认识。”庭庭当时内心忐忑,不知能否适应新环境。
由于说话带明显口音,大家经常会好奇地询问她来自哪里。“知道我是台湾同胞后,每个人都对我非常友善,我也因此交了很多朋友。”当她需要帮助时,邻居、同事都会主动伸出援手。
女儿1岁时,每次丈夫出差,庭庭只能独自带孩子。这时,隔壁邻居总会特意送来热腾腾的饭菜。
起初,庭庭听不懂常德方言,和同事、服务对象沟通不畅。她便努力与周围人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他们都很体谅我,教会我很多东西。这让我特别感动。”庭庭回忆道。
最令她感动的是大陆为台胞在创业就业、生活求学等方面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市委市政府对我们非常关照,遇到困难可以直接联系他们。台办帮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庭庭说。
面对不同的生活习惯,庭庭也曾经历“磨合期”。但实际上,两岸同根同源,很多习俗都是相通的。每年端午节,她都会包一批台湾风味的粽子,分享给常德的家人朋友。她还会制作卤肉饭、蚵仔煎等台湾标志性美食,给大家品尝。而她的常德朋友也会回赠碱水粽,或邀请她品尝常德特色美食。
庭庭的朋友圈里,时常记录着自己与爱人、女儿相处的温馨点滴。“幸福需要用心经营。我们的婚姻和普通家庭一样,需要相互包容、共同成长。”庭庭说,如今两岸婚姻早已成为常态。而她,也对在常德的生活充满美好期待。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