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常德治湖赋
时间:2025-07-04
分享到:

刘经平

夫洞庭者,云梦遗疆,西接沅澧,荆湘巨防。衔长江而纳四水,控蛮荆以连湖广,素称“长江之肾”,亦号“鱼米之仓”。

然洪波之患,古来堪忧:尧时水泛,鲧堙无方;宋世堤决,民困于隍。至若常德,居洞庭之要,临沅澧二水之冲,每罹水患,辄见汪洋。于是治湖之功,实为民生之重;安澜之业,关系楚地之昌。

自混沌开,禹迹初彰。云梦浩渺,洞庭汤汤;吞江纳汉,湘沅涵藏。屈子行吟,浩叹“沅湘汤汤”;范公作记,忧心“霪雨泱泱”。西洞庭者,沅澧汇壤,水势汹汹,为患悠长。明嘉靖堤溃七十,饿殍遍地;清道光洪袭三番,哀鸿满疆。民谣叹“常德勿惧兵荒,却恐南柯黄粱”,言夜溃人溺之殇。民国战乱,水利颓荒,一九三五城堞沦亡,一九五四湖乡尽淹,水患之痛,刻入肝肠。

共和初肇,赤帜飘扬。常德儿女,怀愚公之刚强;沅澧黎庶,抱精卫之热肠。一九五四冬,十万民众聚西洞庭,镐锹似林,箢箕成阵,削丘壑、畅水脉,筑固堤、奠安澜。尤记一九五八“大办水利”,霜晨旗展,月夜号喧,肩挑背负,餐风宿露,尽是血肉脊梁。

九十年代,洪魔再犯,浊浪吞乡。常德军民,临危不慌。夜巡堤埂,昼堵管涌,以身为盾,冒雨絷缰。改革兴科技,机声代肩扛,砼坝替泥壤。一九九六、一九九八特大洪浪,新筑水利,力挽危亡。军民以躯为障,终令狂澜降。此后践“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之策,拆垸三百,还湖千顷,昔日“与水争地”之莽,化作“人水和谐”之慧光。

今者治湖,更上层楼。谋长远计,布大文章。秉生态理念,施科学良方。退田还湿,禁渔护鸟。芦苇摇曳,彩蝶奔忙,菱荷映日,稻菽飘香。堤柳千行,画舸轻扬。西洞庭湖上水天一色,渔歌互答,东芦苇荡下沉螺铺影,鸥鹭同翔。昔日“水窝子”,今成“聚宝盆”,稻粱丰、产业兴、文旅旺、百姓康。

新世纪,理念焕彰。黑杨退隐,湿地重光。二零一七冬,五万亩杨树尽伐;次年春暖,三万只候鸟归翔。退捕渔民刘克欢①,昔日“占湖称皇”,今朝“护鸟誉彰”;黑杨种植户余青山②,转营绿色农桑。水澈鱼嬉,林郁鸟欢,春芦破土,夏莲接天,秋荻飘雪,冬鹤舞云。黑鹳复往,江豚屡现,昔日“洪水滥觞”,今为“候鸟乐邦”。当年“恶水险嶂”,现为“胜景名场”。尤喜“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理念昭彰,生态养殖、湿地游赏、观鸟护鸟,方兴正昌。

瞻今念往,感慨无量。常德治水,岂唯浚河固堤?实乃人天交响,治国睿慧昭彰。从“堵”趋“疏”,变“抗”为“和”;自“求生”至“生态”,由“温饱”达“安康”。昔屈子“长太息而掩涕”,若睹今昔,必赋新章!

嗟夫!水患虽险,不敌人心之固;湖波虽阔,难掩治世之煌。常德治湖,在浚文明之源,聚发展之力,启生态之章。今逢盛世,再谱新篇,愿乘东风,扬楫远航,使西洞庭之水,永润桑梓;楚湘之地,长沐辉光。千年水患终成史,万里湖天始焕祥!

其诗曰:

《西洞庭治水颂》

洞庭烟浪接穹苍,楚泽先民斗淼茫。

铁臂劈开千顷碧,金堤锁住九重沧。

稻花泛海三秋瑞,樯影凌虚百代航。

今望晴霄连水阔,长歌万里颂时康。

注:①刘克欢:是湖南省汉寿县岩汪湖镇岩汪湖村的退捕渔民,刘克欢早年以捕鱼为生,曾因过度捕捞被周边渔民称为“捕鱼高手”。2015年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成立后,他主动转型为生态保护志愿者,自费购买设备带领团队开展环保行动。

②余青山:是湖南省汉寿县的黑杨种植户,曾担任汉寿县第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并被评为“湖南省造林模范”“全国绿化先进个人”。他通过工程造林开发荒洲,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但因生态问题主动砍伐黑杨林转型绿色农业。 

作者简介:刘经平, 1959年出生,湖南澧县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诗词协会潇湘散曲社副社长、湖南省诗词协会散曲工委副主任,常德市诗词学会党支部副书记,常德诗词学会武陵散曲社社长。


编辑:赖永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