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曾妮 通讯员 卢华 文/图
7月1日上午,常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座谈会现场,当72岁的胡宪中佩戴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枚纪念章,是对我们这些老党员的肯定,更是对千千万万坚守初心的共产党员的褒奖。”胡宪中的声音有些颤抖,却字字铿锵。在随后的采访中,这位历经半个世纪风雨的老党员,向记者讲述了他与常德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故事。
从青藏线到沅江堤:不变的为民初心
“1975年7月,我在海拔4700米的青藏铁路建设工地上宣誓入党。”谈及入党经历,胡宪中的眼神变得明亮起来,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的胡宪中是铁道兵第十师的一名战士,参与修建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他至今记得那时的施工场景: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战士们手持钢钎、铁锤,一寸寸开凿坚硬的永冻层。“没有先进设备,全凭一双手和钢铁意志。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是在为党和人民修一条通往幸福的‘天路’。”当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火车在参与建设的铁轨上呼啸而过时,胡宪中心中满是自豪:“十年青春,值了!”
1983年,胡宪中调到常德军分区,在地方人武部工作了十几年,他没想到,从桃源县到武陵区,等待他的是一场场与洪水的“拉锯战”。关于那段时间,他最深刻的记忆都与水有关。
“1996年那场大水啊,我和同事们坚守了30多个昼夜。”胡宪中回忆,当时他们像钉子一样铆在汉寿撇洪垸大堤上,迷彩服结出盐霜,胶鞋里能倒出汗水。最危急时,他和战友们手挽手跳进管涌处,用身体当沙袋,最终成功排除险情。
今年6月,沅江洪峰过境的消息传来,退休在家的胡宪中坐不住了。他每天都要给老同事打电话询问水情,手机里存满了防汛指挥部的实时通报。当看到年轻党员们运用智能监测系统、现代化手段密切监测水情、险情,老人既惊讶又欣慰。
“和我们当年比,现在真是鸟枪换炮喽。”胡宪中笑着比画,“以前要用人墙挡洪水,现在有智能预警系统;过去靠嗓子喊报警,现在微信群里消息秒达。”但当他得知党员干部们日夜守在大堤上,90后的小伙子们争先恐后扛起沙袋,眼眶又突然红了:“工具先进了,可这股‘人在堤在’的劲还是当年的味道啊。”
从“墨水河”到“金腰带”:城市建设的时代跨越
2000年7月,胡宪中的人生迎来又一次转折——转业到原常德市建委工作。“第一次看到穿紫河时,可真像一条‘墨水河’啊。”胡宪中回忆,当时河水乌黑发臭,污水肆意横流,周边居民夏天连窗户都不敢开。
作为城市建设者,胡宪中和同事们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耐心地向居民解释市委市政府穿紫河改造工程的重要性。“最难的是争取居民理解。”他说,有时为了说服沿河居民配合改造地下管网,要上门十几次。在改造过程中,常德市的建设者们面临着技术难题、资金短缺等诸多挑战,“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誓要让穿紫河重焕生机。”说起那段日子,胡宪中语气中依然充满干劲。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穿紫河终于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的穿紫河,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成为了常德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胡宪中激动地说:“穿紫河的蝶变是城市建设者们多年努力的结果,也是常德人民共同守护绿色家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见证。”
谈及常德城市的其他变迁,胡宪中如数家珍:“这5年,城市建设者们给城市做了个‘全身调理’——为329公里污水管网疏通‘血管’,12条黑臭水体重现清波。”他边说边点开手机相册,一张张翻看穿紫河的今昔对比照。当看到照片里晨练市民的身影倒映在曾经浮满垃圾的河面上时,老人突然坐直了身子:“知道吗?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背后,还有看不见的‘智慧管家’。”
胡宪中介绍道,过去城市建设靠的是手绘图纸,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如今数字建模技术让城市规划更加精准、科学;过去城市巡查全靠人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现在智能监测系统24小时实时监控,让城市管理更加精细高效。“从传统建设管理模式到现代化智慧住建,变化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建设者们‘为人民建好城市’的初心。”
从“长期抓”到“长期严”:老纪检见证作风之变
2005年至2010年,胡宪中担任常德市建设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见证了住建队伍作风的转变。“那时候虽说纪律、作风抓得紧,但是条条框框也多,老百姓办事还是不够方便。”胡宪中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就拿办理房产过户来说,群众提交重复的材料,有时为了一个盖章,就要等上几天甚至几周,企业办许可也是如此。胡宪中认为,繁杂的审批流程让创业者们望而却步,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如今,住建系统全面推进行政审批改革,老百姓只需在政务服务大厅的综合窗口提交一次材料,后续的审批流程便由各部门内部流转,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胡宪中欣慰地告诉记者,曾经让群众头疼的房产过户,现在平均只需要30分钟就能办理完成;园区企业16个涉住建部门审批项目全部实现“一日办结”。
老百姓看得见的不只是办事便利,更有干部作风的转变。“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迎来送往没有了,违规吃喝不见了,同志关系更清爽了,基层负担更轻了。”多年的纪检工作,让老人见证了作风建设的点滴进步,党风政风焕然一新。胡宪中轻轻摩挲着胸前的纪念章,眼角泛起欣慰的泪光。
从“监督岗”到“宣讲台”: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
退休后的胡宪中,依然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他定期参加市住建局组织的老干部政情通报会,以“过来人”的经验建言献策;现身说法为住建系统青年干部讲历史、讲党课;带头参加退休党支部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坚持读书看报,热心向身边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每一点变化。
“如今的常德,高铁飞驰,隧道贯通,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农村危房改造惠及近万户群众。”胡宪中细数着常德的变化,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入党50年来,胡宪中亲眼看到常德以前破旧的小巷变成了平坦的街道,一片一片棚户区变成了高楼大厦。也看着一批批年轻党员从青涩面孔成长为顶梁柱。“现在的年轻人,生逢伟大的时代,肩负着光荣的使命,我希望年轻同志们能记住,他们每一份工作都连着百姓的日子,每一次努力都能让这座城市更温暖,遇到困难别怕,就像当年我们凿通青藏铁路、守住沅江大堤一样,咬咬牙就挺过去了。我们这些老同志可是时刻盼着咱们常德越来越好,盼着党的事业能薪火相传啊。”
胡宪中缓缓起身,纪念章在阳光下划出一道金色的弧线。窗外,一列高铁正疾驰而过,玻璃窗映出老人与飞驰的列车重叠的身影。“看,这就是接力棒。”他指着远处建设中的高楼说,“记住啊,树要长得高,根就得扎得深。共产党的根,要永远扎在老百姓的泥土里。”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