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洪燕的异想世界
时间:2025-07-02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姜美蓉 文/图

一根细软的金属丝,一缕毛钱,或是一张纸,你能做出什么?对于洪燕来说,借由这些材料,可以幻化出一个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异想世界。

家里的三代女性相谈甚欢

这个异想世界的头号粉丝是她的女儿,在38岁的么西看来,62岁的妈妈是一名艺术家。么西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也是妈妈的忠实推广者。面对社恐的妈妈,她觉得满屋的艺术品秘不示人实在有点可惜,偶尔会不由分说地带朋友上门参观。“朋友们看到这一屋子妈妈的作品后,多少会有点震撼。”么西看起来是妈妈的反面,总是一袭红唇的她,看起来性感又奔放,但心里又藏着另一个版本的自己。

我们的采访和畅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退休前五年开始琢磨手作,我不爱与人打交道,起初就是想退休后给自己找点儿事做。”洪燕在常德市第四中学当了一辈子的物理老师,工作中的她严谨理性、敬业勤奋,但她直言,自己的内心纤细敏感,年轻的时候要花很多心力对抗内耗,手作是她在人生下半场重建内心秩序的有效手段。

退休以来的几年里,她几乎是零社交,“我应该是有比较严重的社交恐惧症,让我舒服的世界只有一米阳光。”洪燕这么介绍自己,她举例说明自己的“古怪”,最近十几年几乎没有请人来家里做客,唯一的女性朋友也只是偶尔约着散步。

手作的开端是做羊毛毡,“一下就喜欢上了,手作的时光非常安静。”但羊毛毡制作需要一只手不停用力,时间久了之后,发现肩膀不舒服,她于是开始探索别的项目,包括用扭扭棒做各种动物、用衍纸作画做花、用各种材料做首饰,不断尝试,不断进阶。

作品琳琅满目

“我喜欢手作过程中的这种自主创造性,我没有找人学过,全靠自己琢磨。”洪燕的家中,有一间屋子摆满了她的手作。其中有几组羊毛毡作品,有满满的细节和故事,摆在最醒目处的是以她和爱人老马为原型制作的,那是她亲手打造的一个玩偶世界。

一家人的玩偶世界

洪燕和爱人老马是大学同学,几十年的生活中,她一直是被呵护的那一方。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去年7月,老马在体检中,被发现处于癌症晚期。“几乎没有手术和化疗的机会。到了这个年龄,我必须直面衰老与死亡的课题。”洪燕发现,日复一日的手作,让她的心变得异常平静,即使老马的病情来得如此突然,也不足以让她慌乱。

度过最初的忙乱后,她接过了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操持一日三餐,生活有条不紊。

“小时候我是不太理解妈妈的,她总是很忙,而且醉心于工作,有些时候甚至感觉不到她的温度。”么西回忆,自己开始理解和欣赏母亲是最近10年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她也穿越了自己的情绪迷雾,从青春期那个有点破碎的自己,变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成熟个体。

么西现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她在毕业后选择当了8年家庭主妇,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重新养育了一遍”几年前,她在母亲的鼓励下开始重返职场,现在做着自己特别热爱的工作。

她说,越来越欣赏母亲身上那种“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气场。母女俩如今变得无话不谈,她们会交换内心那些幽微得很难向人诉说的体验,“我们之间几乎没有禁忌,对彼此的生命体验有深度的理解和接纳。”么西说,在这个重塑母女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她发现社恐母亲,有着一颗特别纯真又可爱的心,“这很珍贵,不是吗?”

父亲老马以前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他生病后,一家人的关系没有因为变故而无措,反倒因为接纳变得更紧密。“爸妈的关系一直都特别好,好到在我小时候,会觉得自己是这个家的外人。现在他们还穿情侣装,一起散步,一起买菜,父亲会为母亲写诗,母亲貌似此生只为父亲绽放。”么西如此打趣父母的恩爱。

“没想那么多,就想着安心地过好每一天!”洪燕开心地在一旁形容,“我有时候出去买菜,回来在楼下碰到他还会自然地拥抱。”么西觉得,父母这是真正地在践行“向死而生”,“他们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钟,这给了我特别多的启发。”

洪燕的生活日常里,除了柴米油盐,就是手作。最近几个月,她爱上了金属丝的手作艺术,这是一种细软的五颜六色的金属丝,她发现这种材料后如获至宝。通常,她会手绘创作一些想要呈现的形状,然后用这种金属丝编织出来。这些作品如今集中挂在其中一间起居室里,色彩丰富,造型各异,在清风和阳光下摇曳,非常生动。

手作就是异想创造

洪燕的母亲已是90多岁高龄,这几年也由她照顾。记者采访时,老人家也手不停歇,用毛线圈娴熟地制作一些方块小垫,她身后的沙发靠背上,是老人自己的手作作品。

“我是受了母亲的影响,有些迷恋这些手作的东西,觉得好有趣。每天要做3个小时以上,沉浸式制作,会觉得全世界都静止下来!”洪燕说,现在的她乐此不疲,未来也大概率会专注于这种材料的创作,深入下去!

记者手记

每个人都可以是生活的艺术家

在洪燕老师家那挂满手作的小屋里,我有点领悟:所谓艺术家,并非头戴桂冠的少数人。

艺术何曾只存于画廊与舞台?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用最朴素的方式,在生活的褶皱里描摹生命的光泽;每个人,也都具备成为生活艺术家的潜能。

洪燕的创作没有繁复的工具:金属丝、扭扭棒、衍纸……这些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经由她的双手,奇迹般蜕变为摇曳生姿的艺术品。

有了阅历,便知生命如悬疑剧,变故与未知如影随形。当生活的剧场永不落幕,当生命注定无常,人究竟如何安放自己?洪燕老师以她的寂静手作提供了一种答案:她在日常里安置了自己,也安放了命运的重压。

生活的艺术不在于逃离风暴,而在于风暴中依然能编织内心的秩序与美——安放自己也并非逃避尘世,而是在风暴中心构建一艘属于自己的方舟。那方舟可能是一根金属丝、一页书,或一段无言的凝视。


编辑:汤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