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杨志英 通讯员 李香莉 文/图
6月中旬,湖北省公安县的建筑工人江艳回到湖南澧县探望妻儿。刚吃完早饭,他便驱车直奔常德市中心血站机采科,只为完成一场持续了十七年的特殊“约定”——无偿献血。
“只要还有力气,身体还行,无偿献血我就会坚持下去。”江艳这个朴素的信念,根植于2008年5月,在太原的工地上。电视中汶川地震的残垣断壁、无助的人群,深深灼痛了这位平日不善言辞的汉子。他当即放下工具,奔向街头的采血车,生平第一次挽起衣袖,将滚烫的血液献给灾区同胞。从那以后,他开始了一场持续十七年的献血征程。
“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献血是在太原,汶川大地震之后,”江艳回忆道:“纪念品是一张太原影都入场券,一张美容美发店的五十元面值的代金券,一张免费体检卡。”与许多人不同,他珍藏着这份特殊的起点:“这电影券和代金券我没用,自己给它过了个塑,两面用透明胶带粘了起来,夹在献血证里保存了起来。”那薄薄的塑封纸片,凝固着最初的感动与决心。
“工作得久一点的城市我基本献过血,太原、北京,作为湖南人的女婿,常德我也献过几次,反而是从小长大的湖北却一次没有献过。”此后,江艳的工地四处辗转。从北京、太原再到常德,钢筋水泥丛林里穿梭的身影,无论行至何方,只要献血间隔期一到,血站里必会出现他风尘仆仆的身影。“因为工作的性质,也没有什么正经休闲日。正好今天休息,正好今天您有需要而我身体也还可以,那么就去献个血。”献血于他,早已是融入生活的一种习惯,一种无需刻意强调的责任。
2017年,江艳被派到非洲,参与援建项目。目睹异国土地上人们的贫困与挣扎,烈日下他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国家要强,靠的是每个普通人一点一滴的付出。”血液,成为他握在手中最直接、最滚烫的“生命砖石”。
在太原献血多年,江艳有3本金奖证书。“有一本因为工作地变动遗失了,后来太原血站又给我邮寄过来,一并寄来的还有一本终身荣誉证书。”这份迟到的认可让他动容:“直到太原血站有人联系上我,我才知道曾经的付出,到现在依然还有人记着我。”
今年6月中旬,江艳探亲返澧县家中,他翻看手机日历,献血间隔期已满。次日清晨,他便再次奔赴常德市中心血站机采科。护士轻车熟路为他采血,血细胞分离机开始规律运转的低鸣声,已是他生命之河无数次为陌生生命奔涌的熟悉节拍。
十七年光阴,江艳献出35500毫升滚烫热血,这相当于将成年人体内血液彻底更换七遍有余的惊人奉献,最终凝铸成“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
完成又一次献血后,江艳走出血站大门,身影汇入街巷人流,平凡如常。作为一个常年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对无偿献血的理解纯粹而深刻:“我不认识你,你也不用感谢我。我只希望您能好好活着。至于纪念品,有也接受,没有也淡然。”这简单的话语,道尽了他不求回报的赤诚。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