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伍银 陈子尧 冯顺前 文/图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传统农业村如何实现华丽转身?6月17日,记者走进新晋“全国文明村镇”——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探寻其蝶变背后的“文明密码”。
夏日的港中坪村,万亩稻田绿浪翻涌,白墙黛瓦的农舍掩映于绿树间,房前屋后清爽利落。幸福屋场内草木繁盛,古法馨香源手工作坊和港中稻乡记忆馆的建成开放,不仅增添了文化印记,更成为村民日常流连、游客慕名而至的“精神地标”。
“唰——唰——”清晨,竹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打破了宁静。村民代跃进专注地清扫着门前院落。“现在搞卫生,大家都很自觉。”他停下动作,擦擦汗,语气朴实而自豪,“村里每月上门检查房前屋后卫生,年底还有大评比。清晨扫一回,晚饭后再收拾一回,家家户户都成习惯了。”这份自觉,源于村里创新的“屋场会+积分制”双轮驱动机制。村中大小事务,村民们在屋场“敞开说、商量办”。2024年26场屋场会,推动制定了涵盖环境整治、文明乡风等7大领域的32条务实村规民约,培育新风尚与塑造好环境同步发力,让村庄“颜值”“气质”双提升。
夕阳下,崭新的沥青主干道泛着暖光,村民代冬元与邻居们正悠闲散步。“以前可没这条件。”她指着路面感慨:“现在路宽了,灯亮了,晚上出来走走,心里都敞亮。”港中坪村的变化清晰可见:新修的1.07公里产业路延伸向田野,200盏新路灯点亮归途,新建的污水净化池保障洁净,基础设施的完善显著提升了生活品质,新增的休闲小广场则为“家门口”增添了“文化味”。
蝶变的深层动力,蕴藏于村“两委”和党员的率先垂范。他们利用“屋场会”这一接地气的平台,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送到村民身边。“支部领航+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模式结出硕果,农文旅融合项目——古法馨香源手工作坊与稻乡记忆馆迅速走红。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举办的“Country Walk·港中村游记”主题活动,吸引了超过4万人次的游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人气和收入,既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也让外来游客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从环境整治的自觉行动,到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再到文旅融合的蓬勃生机,港中坪村以“屋场会”聚民心、用“积分制”促善治,在支部领航、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生动实践中,让文明乡风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也为乡村振兴写下了一个鲜活的基层注脚。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