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肖志芳 通讯员 周志掌
2月21日,一纸来自教育部的批文,在中国中部省份湖南的版图上,悄然刻下了一个新的名字——常德学院。这标志着走过23载春秋的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正式撤销建制,完成了它作为独立学院的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以其所在城市命名的常德学院——湖南省内首家由千亿级地方国企全资举办的非营利性民办本科高校。
一纸批文,一座城市的大学梦落地。然而,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更名,而是一场蓄势已久的区域高等教育重构的开端,其雄心直指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新名片、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芙蓉”优雅谢幕,“常德”昂然登场,一个以城市之名承载未来的时代,已然启幕。
困局与突围
独立学院的时代转身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的发展历程,恰是中国众多独立学院跌宕命运的生动切片。
20世纪90年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浪潮中,民办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勃兴。彼时,一些公立高校率先试水,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办学,催生出依附于“母体”的独立二级学院。2003年4月2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正式为这种办学模式冠名“独立学院”。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些独立学院在快速扩大优质高教资源供给、缓解高校扩招压力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作为一种兼具补充性、试验性和双重性的特殊存在,独立学院在“左右逢源”中,其结构性困境亦如影随形。独立学院集纳了公办的品牌光环与民办的机制灵活性,凭借政策倾斜,规避了一般民办高校的创业风险与成长艰辛,却也对高等教育体系多元化公平竞争造成了一定影响。更为深层的是,独立学院难以摆脱公办“母体”管理体制,对市场与社会变化的适应性先天不足;在师资和管理上深度依赖“母体”,导致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专业学科设置多是对“母体”的简单复制,缺乏特色。
时代的洪流奔涌不息。针对这一困局,国家启动“转”“并”“撤”的战略调整。2008年,首批4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民办高校,揭开了我国独立学院转设进程的序幕。据统计,截至2025年3月,全国332所独立学院,已有168所完成转设。常德学院就是其中之一。
为顺应大势,常德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城投集团”)——这家总资产超千亿元的地方国资巨擘挺身而出,成为常德学院的举办者。国企资本的强势注入,为这艘亟待远航的教育之舟注入了破浪前行的澎湃动力,更从根源上锚定了其服务地方经济腾飞的深层基因。
与此同时,坐拥湘西北中心之位的常德市,正经历着产业升级的阵痛。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轰鸣作响,生物医药产业蓄势待发,但本土应用型人才的巨大缺口,如同卡在齿轮间的沙砾,制约着引擎的运行。常德市委市政府将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转设列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工程,计划斥34.9亿元,在丹溪路以东的常德大学城板块擘画新校区蓝图。“服务产业升级、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使命被前所未有地清晰标注——这不是口号,而是一座城市面向未来发展的刚性需求与战略支点。
焕新与布局
公益基因、“母体”赋能与产教共舞
常德学院的诞生,打破了传统民办高校的路径依赖。其举办者市城投集团掷地有声地承诺“零收益办学”:学费低于湖南省民办本科平均水平20%,办学结余悉数反哺教学;市政府配套1.3亿元人才引进基金,构筑起坚固的财务安全堤坝。国企办学的“公益底色”,成为这所新学校最鲜明的身份标识。
转设,绝非另起炉灶的割裂。常德学院深植于“母体”湖南文理学院的沃土之中,汲取着成长的养分:专业赓续,专业优势与“母体”学校“同源同质”;师资共建,“母体”学校委派120名骨干教师肩挑核心课程重任;资源共享,学校师生可共享“母体”学校29个重点实验室与68门精品课程的丰厚资源。“母体”的基因被精准注入新生的肌体,成为其快速稳健成长的基石。
空间,是梦想的容器。常德学院占地面积由496亩扩展到1795亩。一期720亩土地上,30万平方米现代建筑拔地而起,5G网络无缝覆盖;智慧教室、尖端专业实验室、综合性体艺场馆,无不彰显对标现代应用型高校的硬核标准。二期规划将可容纳2万名学子,一个巨型人才摇篮初具雏形。
变革,更在于内核的重塑。常德学院毅然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藩篱,以产业需求为号角,设立了8个二级学院:瞄准常德支柱产业的智能制造学院、药学院、信息学院……同时,敏锐回应民生所需,新增建筑学、学前教育等6个专业。一个“突出应用、产教融合”的学科生态圈,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紧密咬合地方产业链条。
就业闭环是这场变革的终极承诺。常德学院已与中联重科、三金制药等150余家行业翘楚深度绑定,共建实习基地,目标直指让学生“入学即看见职场,毕业即无缝衔接”——打造从课堂到车间的“人才直通车”。
机遇与挑战
新名号下的光荣荆棘路
“常德学院”的金字招牌已经高悬,但重塑社会认知的征途才刚刚启程。2025年,常德学院将首次以全新身份面向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开启它的“人生首秀”。这既是机遇,也是考验。创办一所省市共管本科院校,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服务常德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年的全市教育大会上,常德市委书记罗毅君强调,要坚持服务大局,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吸引大学生来常留常创新创业,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创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教育之为支撑高质量发展。
常德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振宇在主持召开的常德学院调研座谈会上也指出,要紧扣教育本质要求,紧贴常德发展需求,尤其是产业发展需求,在学科设置建设、产学研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大胆探索实践、积极创新作为,坚定走好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未来的常德学院,其角色远不只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城市的心脏起搏器,它将深度融入常德的发展脉搏。大学与城市,在此刻被前所未有地紧密焊接,同频共振。
从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的“依附式独立”,到常德学院的“自主式自立”,这场华丽的焕羽新生,正是中国高等教育深化分类改革、优化布局的鲜活缩影。当国企公益资本遇见城市发展雄心,当“母体”基因注入地方产业血脉,常德学院不再只是一所高校,而是常德递给未来的一张“金色名片”。
沅澧交汇,新舟已发。这里,终将上演一所大学与一座城的共生传奇。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