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河”折射水之变,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网友接力“拍碧水”“晒河湖”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也是我国新环保法规定的环境日。今年我国六五环境日主题为“美丽中国我先行”。本报5月22日推出“我家门前有条河”影像征集及融合报道以来,摄影爱好者、各级河湖长、河湖治理者、环保志愿者、沿岸居民、渔民等,拿起手机、相机拍摄视频、图片,讲述自己亲历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的故事。截至目前,本次活动已征集到作品上千件。
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江河奔流映照思想伟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水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把解决突出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把打好碧水保卫战列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三大保卫战之一,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
良好生态全民共享,美丽中国合力共建。5月19日,本报头版刊发通讯《为家门口的河流写下新时代绿色编年史》,同时在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短视频《巡河日记》,报道了浙江杭州民间河长胡福庆10年风雨无阻,用3700多篇巡河日记,记录下自家门口新开河从浊到清的蜕变过程,引发网友共情共鸣,纷纷在社交媒体平台晒出自己家门口的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展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为集中展现网友的生态保护热情,本报推出“我家门前有条河”影像征集及融合报道,受到热烈欢迎。
浅滩上白鹭戏水,河岸边花开正盛……湖北远安县嫘祖镇定林村农民杨洪旺说,作为民间河长,他坚持每月巡河至少1次,累计拍摄4万多张照片,记录下村边西河的蝶变,反馈解决河库大小问题60多个,“这是我最牵挂的‘母亲河’,值得我用心去守护。”
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居民杨元杰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家门前的滏阳河,“经过这几年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滏阳河的水变清了,河面也宽了,龙洞珠泉还成了网红景点。每天晚饭后,我都会到河边走一走。”
“门前河”折射水之变。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今年一季度,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达91.0%,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生态环境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提升河湖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水利部推动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全面建立,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创新探索“河湖+”“水利+”经济融合发展模式,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一条条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江河,让亿万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相关报道见第七版)
原载于《人民日报》2025年6月5日第7版
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江河奔流映照思想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各地区各部门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持之以恒护河治水。生态环境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水利部积极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推动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全面建立……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为了生动反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本报经济社会部、地方部、新媒体中心、人民网、《民生周刊》杂志社和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水利部河湖管理司,联合推出“我家门前有条河”视觉影像征集及融合报道,请大家晒一晒家门前的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展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本版撷取目前已经征集到的部分精彩摄影作品,以及部分照片背后的生动故事,敬请关注。
——编 者
穿紫河就是我的灵感源泉
湖南省常德河街潘氏艺术木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潘能辉
我做了38年木雕,是2019年9月13日来到常德河街的,已经在穿紫河边工作、生活了6年。我特别喜欢水,我和妻子胡美华的木雕工作室、木雕藏品展示馆就建在河道旁边,门前就是碧波荡漾的穿紫河。
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左右,然后到河边走一走,在船上喝喝茶,身心特别舒畅。我最喜欢的是穿紫河上灿烂的晚霞,还有夜晚月亮升起时,河街和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漂亮得很!我经常会拿手机和无人机拍摄,怎么拍都拍不够!
穿紫河是一条流淌了千年的古运河,贯穿常德主城区。
很多游客难以相信,现在这么美的穿紫河,多年前曾经是一条排污河、臭水沟。常德市从2004年开始系统整治穿紫河,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改造治理的力度加大。截污净化,加强保洁,建造人工生态湿地……臭水沟变成市民和游客打卡、亲水的景观河,成为常德的一张“绿色名片”。走在河边,经常能看见河里的鱼成群欢游,野鸭子自在凫水,浮岛上四季开着不同的花。
随着穿紫河焕然新生,常德市在河边复原毁于1943年抗战期间的老河街风貌,把这里打造成为省级非遗街区示范点,传承历史文化。2017年1月,常德河街正式开街。我是作为艺术木雕传承人受邀来河街的,第一眼就被惊艳到了。我每天吃在河街、住在河街,时常画河街、雕河街。到河街之后,我雕刻的第一个作品就是附近的吊脚楼,我还雕刻过穿紫河上的风雨廊桥七里桥。
在穿紫河边工作和生活,给我带来灵感和启迪,让我萌生了一个强烈愿望——用木雕去记录奔流不息的河流。我以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为切入点,创作展现沅水流域等地风光与人文的巨型木雕,记录家乡的河流和风土人情。经过5年努力,我即将完成长25米、宽1.5米的水墨画稿,接下来计划和妻子一起用10年时间完成这个巨型木雕。
河街越来越红火。现在已经有83个非遗项目入驻,比如常德丝弦、常德渔鼓、汉剧高腔等。河街的非遗项目、生活烟火,以及河流的风光、河边的建筑都成了我作品里的主角。我根据沈从文在《常德的船》中的描述,用画笔绘出了48艘形态各异的船。现在,我们已经打造、还原了15艘船,就停靠在木雕藏品展示馆前的河边,其中一艘作为我的木雕工作室。在船上,游客们白天可以开展非遗研学、参观体验,晚上可以品茶、赏景。
船上产生的任何垃圾,我都会带到岸上处理。我们还专门配备了一条清污船。穿紫河的治理成果来之不易,这条家门前的河,是我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乡愁所寄、灵感源泉,我们有责任把一泓碧水保护好!
(《民生周刊》记者刘毅、罗燕采访整理)
记者感言——
湖南常德,因水而生、滨水而兴。近年来,穿紫河从一条臭水沟,蝶变为城市的景观带。常德河街也应运而生,通过修复重建,成为留住历史记忆、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人水和谐共生,人文与经济互促互荣,文旅产业生机勃发。
生态兴则文明兴。守护好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将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让河流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定能绘就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画卷。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