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肖慧 粟钰 通讯员 袁芳 薛磊 文/图 “你们来了啊!快请进!快请进!”眼前这位穿着蓝色格子衬衫,胸前佩戴党员徽章的老人名叫潘国忠,93岁的他依旧面色红润,中气十足。得知市、区两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作人员来看望自己,老人早早地就在客厅等候,用他的话说是“年纪大了,就喜欢热闹”。而这位喜欢热闹的老人也向大家讲述起自己征战沙场的革命故事。
于是,1948年,年仅17岁的潘国忠毅然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第四野战军47军160师480团警卫连的一名战士。因在部队战前训练中表现出色,2个月后,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他随部队从哈尔滨出发,踏上了保卫国家的征程。
在长春外围的战斗中,潘国忠所在的部队遭遇了敌人的顽强抵抗。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战术配合,成功击退了敌军的一次次进攻。战斗中,潘国忠英勇无畏,多次冲锋陷阵,为战友们树立了榜样。随后,他们又辗转至黑山县,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他历任连队副指导员、指导员等多个职务,亲身经历了辽沈、平律两大战役的洗礼,以及渡江南下的千里追袭。
“和我同时期参军的12个同乡战友,在两大战役期间牺牲了7名,看着他们一个个倒下,我心痛万分。”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潘国忠几度哽咽。
戎马半生的潘国忠经组织安排,于1952年转业。转业后,潘国忠南下来到了常德,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地方工作。他先后担任常德县委副书记、武陵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从拿枪的换到握笔的,我这角色转换不仅要快还要好。”为了熟悉地方工作,潘国忠经常加班,办公室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1964年,潘国忠任常德县委办公室主任、农村工作部部长,修建水库是摆在他面前最棘手的一项工作。由于当时条件艰苦,技术设备落后,水库的规划修建过程遇到了重重阻力。“转业后,我做了很多工作,但要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修建水库。”
皇天不负苦心人,通过潘国忠和同事们的努力,2年后水库终于竣工了。期间,他们还修建了88处抗旱排积水电站。“建设完成时我的心情很激动,因为它能实实在在帮助到一方老百姓解决用水问题,这比什么都值得。”
1976年,潘国忠被任命为常德县第一任人大常委会主任、县委副书记,任职期间,他为人耿直,从不推诿扯皮,为干部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1992年,潘国忠在武陵区委离休。
离休后的潘国忠积极投身于老年教育和体育活动中。他担任常德市老年大学校长和常德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常务主席,并获得不少荣誉。“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我还是想为社会作点贡献。”潘国忠说道。
如今已是93岁高龄的潘国忠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他说自己是过苦日子长大的,现在能有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已经很幸福了。经历过战争年代,现在能够享受党的关怀和照顾,本身就是一种幸运。他更是笑言,之所以能从从容容地活到今天,这与他乐于助人分不开。“愈老愈知生有涯,此事一念不容差。”潘国忠说,“我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