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 > 正文
【一医名医有话说】进ICU容易人财两空?错,大家对此误解太深
时间:2024-02-29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明月 通讯员 陈颖 熊妮 黄瑞丰 文/图

很多人认为:病人一旦进入重症监护室(以下简称“ICU”),便九死一生、花钱如流水,最后会人财两空。真是如此吗?ICU收治标准是怎样的?为此,记者采访了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贵春梅,请她为大家答疑解惑。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ICU(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贵春梅(右)正在查看患者情况

误解一:进入ICU九死一生?

错,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抢救成功率超过九成

对于大家认为的病人进入ICU九死一生的看法,贵春梅觉得是错误的。“ICU虽然收治的是病危病人,但是是有治疗希望的病人,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的病人抢救成功率超过了九成。”贵春梅列举了ICU主要收治的对象——有潜在危及生命风险需要严密监测的病人、任何疾病严重阶段需要器官功能支持的病人、慢性病急性加重且在ICU治疗好转有希望回到之前状态的病人。

“ICU通常收治可逆的、能从加强监护及救治中获益的患者,而晚期肿瘤等终末期患者一般不是ICU的收治范围。”贵春梅强调。

“ICU不止于收治已出现器官功能衰竭的重症患者,存在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高风险患者亦是ICU的收治对象。”贵春梅举例称,60岁的李先生因“误吞鱼刺5天,颈部肿胀4天,呼吸困难4天,加重1天”入住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起因是患者误吞鱼刺,存在颈部感染、窒息风险。后来医生检查发现,患者纵膈内感染,感染控制难度大,可能出现感染侵袭血管,导致大出血、失血性休克风险,以及感染加重、脓毒血症、脓毒性休克风险,遂转入ICU行监护治疗。进入ICU后,为保护患者气道,立即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完善术前准备后,医生为患者进行了胸腔镜下纵隔切开引流术+颈部探查术(双侧颈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继续在ICU进行生命支持治疗,直至患者病情好转转入普通病房。

贵春梅表示,重症患者早期的重症风险评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转入,密切监测,预先干预,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又可以节约医疗资源,更能体现一家医院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

贵春梅(中)正在开展日常查房

误解二:ICU收费是天价?

错,ICU收费与跟病人病情有关

不少人觉得ICU收费是天价,贵春梅解释:“不是ICU贵,而是病人的病情到了一定的程度,需要使用很多的监护、监测手段,费用与病情有关,而不是与住ICU有关。”ICU与普通病房的不同点在于更加精细、精准,一个医生只管2个至3个病人,护士时刻在床旁,连续动态地监测、处理,对病人评估更全面。给药方式也不同,用输液泵给药,连续动态滴定式治疗,危重症患者救治就像走钢丝,这让危重病人度过危重阶段的成功率更高。

15岁的小伊在体检时曾检出心率过快但未引起重视,一天,她在喝了一杯含咖啡因的奶茶后,突然心率过快急速引发心衰、心跳骤停,在当地县医院行了心肺复苏。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到县医院的求助电话,带着ECOM(人工肺)前往抢救,接诊患者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超声科、输血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专家的通力合作下,6天后成功撤ECOM,挽救了这位15岁的花季少女。“大家都知道上ECOM肯定贵,但那是因为病情已经到了极其危重的程度。”贵春梅告诉记者,2023年,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累计行ECOM治疗20人次,抢救成功率在55%左右,ECOM技术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编辑:汤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