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县域普通高中如何破局发展?来看这些优秀答卷
时间:2023-09-15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编者按

县域高中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寄托着广大农村家庭孩子对优质教育的美好期盼。9月12日至13日,全省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推进会在常德市召开。会议总结推介了常德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经验,相关市州、教育局、学校就县域高中发展工作作了经验交流发言。本报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努力办好县域高中 率先建设教育强市

常德市人民政府

常德市现有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27所,其中省级示范高中7所、市级示范高中13所,在校学生69792人。我市高考成绩、录取率多年稳居全省前列,一批特色高中竞相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十个坚持”。

一、坚持党政重教。市委市政府把办好县域高中作为市县两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标志性、系统性、接力性工作。突出“一把手抓教育”,推动各地党政领导争做“教育书记”“教育县长”。定期专题议教,开展联校支教,各地建立一名县级领导、多家县直部门联系一所学校的援教支教制度。

二、坚持投入促教。科学合理优布局,推动县中向县城集聚,全市累计投入约30亿元,高标准迁建了5所县一中,高质量整合了9所农村高中。县市区累计投入约20亿元,增建教学用房、改造运动场馆、添置教学设备,高中大班额全面清零,教室智慧终端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市累计化解县中债务8亿多元。

三、坚持头雁强教。强化党建引领,实行专家治校,形成“头雁领飞、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实现县中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覆盖,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实施校长梯队培养计划。

四、坚持名师带教。实施名师工程,持续提高教师能力素质。培优学科带头人,发挥示范带头效应,促进学科特色发展;培强优秀班主任,完善班主任选聘、激励和定期培训机制,让素质高、能力强、有激情的教师乐当班主任、当好班主任;培养骨干教师队伍,构建“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成长体系。

五、坚持人才兴教。最大限度地赋予学校用人自主权,吸引和凝聚一大批优秀教育教学人才。搞活编制管理。在编制动态管理、足额配备的基础上,市里将504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纳入“周转池”管理。实行自主招聘。完善落实校招、面签、公开招聘等制度,打通教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创新职称评定。向高中学校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倾斜,支持高中学校按需设岗、按岗聘任、以岗定薪。加大关爱力度。加大优秀教师奖励力度,市里设立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开全省先河给予获奖对象10万元重奖。

六、坚持阳光办教。把公平公正落实到招生就读的全过程各环节,让广大学生均衡享受教育资源。推动招生由“一把尺子”转向指标到校。实行阳光招生,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到校、一校一线”。推动分班由“掐尖分等”转向平等均衡。不设重点班、实验班,高中三个年级均按成绩和性别平行分班,科任老师按职称、年龄、性别和综合素质均衡搭配。推动办学由上下分层转向特色分类。根据学校城乡、师资差异及发展潜力统筹布局,打造了一批艺术高中、体育高中、外语高中、科技高中等特色学校。

七、坚持五育立教。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创新特色德育,让学生“自发学”。推行“课程立德、文化养德、自主习德、全员育德”德育模式,开展“体验式”“融入式”德育实践。发展素质教育,让学生“学得好”。建立以素质发展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人格培养、品德提升、身心健康、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推动帮扶共育,让学生“不掉队”。示范高中与一般高中、公办高中与民办高中一同抓,推动县域内高中干部互派、教师互动、资源共享,建立教师结对帮扶“潜能生”“学困生”机制,促进学校齐头并进、学生全面提升。

八、坚持课堂优教。把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以高效课堂提质量,秉持“课比天大”的理念,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全力打造特色课堂、高效课堂。以校本课程创特色,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和必修课程校本化改造。以教研改革强内涵,配齐各学科专职教研员,利用湘鄂部分省级示范性高中联盟实行抱团教研,坚持校长推门听评课制度,全面推行集体备课磨课制度。

九、坚持文化润教。用特色文化引领,用文化传承浸润,用文化创建推动,形成“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创建成果,我市学校文化建设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特色项目。

十、坚持社会助教。着力建优平台、畅通渠道,让全社会更好地关心支持教育事业。依托基金会奖教助学,每年县市区一中基金分会奖励师生都在100万元以上。目前,市本级、桃源县、石门县、汉寿县教育基金会结余资金均超过6000万元。鼓励各方面齐帮互促,湖南省郑洞国基金会、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等一批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纷纷来常捐资助学。实行家校社协同育人,深入开展“大家访、大沟通”,实现家校有效联合、双向良性互动。


探索县中崛起的“浏阳路径”

浏阳市教育局

浏阳现有普通高中20所,省级示范3所,长沙示范8所,秋季在校学生3.5万人,教师2500余名。近年来,浏阳坚持将推动县中教育高质量发展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探索推进县中内涵式、特色化发展模式。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三大保障,释放县中崛起新动能。一是政策保障,增强发展动力。自1997年实施高中翻番工程,2017年市人大提出《普及高中教育》议案。20多年来坚持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100%分配至各初中,形成“区域一体发展、学段整体推进”的梯级督导模式,为县中留住了优质生源。二是经费保障,提高办学实力。每年高中经费投入增幅在5%以上。出台“十四五”县中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科学高效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近5年,共计投入资金2.42亿元,新改扩建教学楼等项目28个。三是师资保障,激发队伍活力。深挖“高校”“青年”两个富矿,着力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实施“专业英才千人计划”。近3年,补充高中教师508名。健全“练有平台”的机制,树立“干有机会”的导向,推进教师“双十”竞赛评选等活动。

二、实施三大策略,培塑县中崛起新品质。一是智慧教研,增进工作效能。制定高中教学教研等4个指导意见,健全教研训一体化培训模式,建立教研员联点、联学科制度,通过智慧教研系统远程随堂听课并在线诊断。组建名师工作室(站)省级1个,长沙市级4个,本级20个,引领新教师高中三年“打通关”,按下队伍综合素养提升“快进键”。二是精准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开发各类教学案例、课件、习题设计等10万余个。建成大数据决策与指挥中心,648个班级构建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生态,实现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深度融合,推进规模化因材施教。三是开放办学,赋能发展提质。推动“县中结对”,促推“名校带新校”,促推国际学术交流。

三、坚持三大导向,构建县中崛起新格局。一是多元育人导向,落实“三全”机制。大力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市委书记、市长两次到高中讲授思政课,带动30位乡镇党政正职进校园上思政课。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推送家庭教育精品微课。全市现有教育基金会45个,个人教育基金125个,基金总额1.7亿元,主要用于奖教、奖学等。二是特色立校导向,县中各美其美。引导县中因校施策,凸显“一校一品”。三是科学评价导向,从入口看出口。完善高中质量评价方案,积极探索分类评价、增值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力破“五唯”顽疾,让每所学校都能“跳起来摘桃”,避免了“一家独大”。引导实施“选课走班”,促进“五育”融合。倡树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杜绝“炒作升学率和高考状元”等现象。


传承历史积淀 把握时代脉搏

奋力答好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卷”

石门县第一中学

石门县第一中学是一所位于武陵山片区的省级示范性高中,现有学生3633名,教职工326名。近10年,学校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共有106名学生进入国内顶尖学府学习。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三个引领”,把稳高质量发展“方向盘”。一是党建为魂,引领学校发展。大力实施支部建一座堡垒、党员树一面旗帜、教师做一支红烛、学生育一颗丹心的“四个一”党建工程,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二是行政垂范,引领价值导向。学校行政个个一线兼课、勇挑重担。三是德育为先,引领五育融合。建立健全“课程范德、文化养德、自主习德、全力育德”德育模式。

二、健全“三大机制”,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柱”。一是健全完善激励机制。树立“尊重员工个性、倚重员工德才、注重员工发展”的“三重”观念,建立重实绩的激励机制,实行按岗、按任务、按业绩定酬。二是健全师资提升机制。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大力推行教师“三渡”发展机制,以“六好标准”推动“同事六比”。积极开展青年教师业务考试等活动,形成以老带新、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全校共有正高级教师8人、特级教师2人,市级首席名师2人,市级工作坊坊主2人,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3人。三是健全公平竞争机制。坚持年级平行分班,不设重点班、实验班,确保所有学生均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坚持均衡配备师资,把敬业爱岗、教学效果“长盛不衰”的“头雁”教师均衡分配。

三、强化“三主策略”,提升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一是抓住课堂“主阵地”策略。树立“课比天大”理念,围绕“上好每一节课”目标,稳步推进常态课优质化工程,切实把学科教学转变为学科教育,打造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为主线、活动为载体的核心素养课堂。不拼时间,不搞“题海”,引导教师从育分转向育人,学生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二是抓实教研“主攻手”策略。坚持“将论文写在讲台上,把课题做在育人中”的教研理念,健全学校、学科、年级“三级”教研体系,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的教研意识,落实“人人周周研讨”教研制度。坚持把学生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按照“面向全体、正视差异、因材施教、整体育人”的原则,创新开展转化后进生、推动中等生、提升尖子生“三大工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发光。


“三三”路径推动县域高中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湘潭县第一中学

湘潭县第一中学积极实施县中发展“三三路径”,坚持高质量办学,历经近20年不懈探索和发展,成为“全市领先、全省一流、特色鲜明”的三湘名校。

一、巩固“老三强”,传承“一中精神”

学校坚持巩固“教师敬业、管理严格、学风优良”的“老三强”传统,始终将“敬业奉献”的一中精神和“管理严格”“严慈并济”的一中法宝传承好,发扬好。

二、发展“新三强”,育时代新人

学校积极寻求县域高中在优质师资难进、优质生源难保、拔尖创新人才难出等多重困境与压力中突围的着力点,发展“新三强”。

办好海军青少年航校,打造飞行摇篮。学校于2017年承办湖南省海军青少年航校,探索出“强心、强体、强脑”的“三强”特色培养模式,4年间共培养了78名海军飞行员苗子。

做强学科竞赛,打造创新人才培养高地。注重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注重创新机制,构建“校长主抓,教练负责,全员服务”的三级管理模式;注重锤炼队伍,采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教练队伍。

成立“五个研究室”,建设研究型高中。学校提出科研兴校,成立五个研究室,即强师研究室、提质研究室、品牌研究室、文化研究室、树人研究室。

三、培育“未来三强”,谋划新发展蓝图

学校积极谋划未来10年发展蓝图。一是整合资源,发展“卓实”教育基金。近年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方筹措,吸纳基金2000万元,用于奖教奖学,做强了学校发展的“动力工程”。二是追求卓越,向“出顶尖成果”而奋斗。倡导教师扎实教学和学生踏实求学之风,鼓励争做“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三是文化引领,用“三色文化”涵养未来发展。红色,是办学底色;蓝色,是办学特色;绿色,是办学成色。


长沙市教育局

关键词——综合施策

近年来,长沙市认真落实湖南省县域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依托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深化集团化办学,遴选城区优质品牌高中,与37所县中“一对一”实现结对共建全覆盖,系统推进县中办学机制和育人方式变革,不断提高县中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一是强化要素保障。提质硬件、稳控生源、补强师资。二是深化评价改革。改进督导评估办法。开展普通高中专项督导评估,重点督评立德树人、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特色发展等方面,要求市直部门一起“答题”、共同“评卷”,引导县级政府科学履职。把考评结果作为区县(市)年度绩效考核、干部评价使用的重要依据。全面实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长三大维度11个方面分层评价县中教育质量,突出考察师生进步幅度,连续6年发布评价报告,逐步形成了“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背景比努力”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构建校本化的指标体系,开发专门的应用系统,确保评价智能化、常态化实施;在全国率先将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中招生“硬挂钩”,指导县中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供高校招生参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三是推进数字转型。推进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推动县中数字化。四是注重特色发展。依托教育部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建设,发布《关于做好县域普通高中特色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每年设立专项资金500万元,对经评估认定的特色教育项目,每个给予10—20万元的奖补,引导学校走“培育特色项目—形成学校特色—打造特色学校—发挥引领作用”的发展之路。


慈利县教育局

关键词——打好“组合拳”

慈利县现有高中4所,其中省级示范性高中1所、市级示范性高中3所,在校学生9125人,在编教职员工796人。近年来,慈利围绕县域高中多样化高质量发展主线,在优化布局、提升质量、队伍建设、机制改革等方面打好“组合拳”,努力提升高中教育发展“加”速度。

打好优化拳,创造一流育人环境。一是着力优化县域高中教育布局,二是着力优化县域高中发展保障,三是着力优化县域高中办学条件。打好质量拳,创设特色育人模式。一是大力推动县域高中教育特色发展,二是大力推动县域薄弱高中结对帮扶,三是大力推动县域高中教育管理评价。打好师资拳,锻造优良育人队伍。一是始终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二是始终坚持将教师培养培训落到实处,三是始终坚持将教师待遇保障扛在肩上。打好改革拳,激发自主创新的育人活力。一是推进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二是推进联合办校机制改革。大力推进高中学校与省内知名高中联合办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对接“双一流”高校“强基计划”,开设大学先修课、专业强基课、英才计划课和综合实践课。

编辑:祝嘉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