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刘青玥 王思瑶 刘芙瑶 实习生 李嘉毅 文/图
7月17日,凌晨两点,常德金丹食品有限公司卤制师傅周中勇推上车间的电闸,车间瞬间灯火通明,空调、电扇开始工作。
周中勇套上工作服,戴好头套和口罩,穿上深筒雨靴,杀菌消毒,正式进入车间。
车间里一片清凉。他和同事分别将12个卤锅锅盖揭开,点火。锅中的老卤水慢慢开始沸腾,酱香、卤香、辛辣气扑面而来。温度快速上升到30摄氏度以上,空调的冷气完全被覆盖,电风扇吹过来的风卷着热气扑到脸上,让人满头大汗。卤制师傅们脸上的汗水沿着脖颈滑落到衣服里,但他们根本顾不上这些。“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集中精力,每一步都不能马虎,不然味道就有偏差,而且要特别注意安全。”周中勇解释。
周中勇走到自己负责的锅边盯着老卤看了看,再嗅了嗅,转身拿着大锅铲去配料车间,再出来时锅铲上多了盐和香辛料,他的手一扬,卤料均匀落到锅里。他顺势用大锅铲在锅里搅拌。
“不需要尝,闻闻就可以知道要加些什么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周中勇说:“以前我也需要尝老卤水的味道才能确定添加什么,工作4年后可以通过看、闻确定加哪些卤料、加多少。”
卤水再次沸腾时,周中勇和同事去隔壁房间将一排排钢架推到卤锅旁。钢架上是头一天腌制、烘焙好的鸭胚,密集如同古战场悬垂的盾牌。鸭胚用竹片撑开成板状,定型,呈酱褐色。记者用手触摸鸭肉感觉冰凉,撕拉间肉质紧实。
卤水沸腾,周中勇麻利地从钢架上取下10只鸭子,整齐地沿锅边摆放,顺手取下鸭子上的铁钩子挂到钢架上。如此重复多个来回,卤锅里有序摆满了鸭子。他一口气搬起锅旁边的铁栅栏盖在卤锅上,再把压锅石轻轻地压住铁栅栏上。
卤水不断沸腾,压锅石也在不断接受酱卤。
这时,车间里的空气变得滚烫,记者头发、衣服已经全部汗湿。几次想试图靠近卤锅,又惯性后撤几大步。
大约10分钟后,周中勇将一根大木棍套在锅边的铁环里,和同事利用杠杆原理,将铁栅栏狠狠地压进锅里,多余的卤水流到地上。锅里的卤水足够每一只鸭子都能“喝饱”。
接下来的就是等待。周中勇和同事赶紧将地面上的卤水冲洗干净,顺便和记者聊起了他的来时路。
20岁时,周中勇从益阳来到常德,一直跟着老师傅收购鸭子、杀鸭子。2009年,公司开始有了自己的鸭子生态养殖基地和鸭子屠宰生产线。33岁的周中勇面临转行。当时,公司负责人希望他留下来转行学做卤制。“当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吃过很多地方的酱板鸭,就觉得常德酱板鸭最好吃,能学到这个手艺是非常幸运的。”回忆当时,他眼里带笑。
周中勇每天跟着老师傅学习,从认识每一味卤料,一锅卤水需要放哪些卤料,每味卤料放多少克,鸭子什么时候放入卤锅,多久出锅,火候……他都认真做了笔记,一下课就认真背、记,再一次又一次实操。半年后,他“毕业”了,顺利进入卤制车间工作。
如今,周中勇也成为“老”卤制师傅。说到工作的辛苦,他大声地告诉记者:“辛苦是辛苦,但这是老师傅传给我的手艺,等到我退休前,我也要收徒弟,将手艺传给他们。”
鸭子入锅70分钟左右,周中勇望了一眼卤锅,“可以了!”他和同事合作吊起压锅石和铁栅栏,从钢架上取来铁钩子,钩起卤锅里的鸭子,挂回钢架上。鸭身上的卤水一滴滴砸落在下方铁板上,积成了深浅不一、滑腻腻的油泊。
周中勇和同事则回到他们的战场,开始新一批鸭子和附属品的卤制。车间里风扇的嗡鸣声、油脂滴落的闷响、偶尔几声金属工具的碰撞……继续诉说着关于卤水、鸭子、汗水和时间共同熬炼的秘密。
记者手记
常德酱板鸭不仅仅是一道特色美食,更是一种根植于地域土壤、承载历史记忆与生活智慧的文化现象,在唇齿留香间讲述着沅澧大地的烟火故事与精神密码。2013年,常德酱板鸭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在高温的卤制车间里记录,记者只想逃离,而周中勇和同事们却说“热浪才是卤制酱板鸭的煅炉”。“老”师傅们被汗水浸透的工装与卤香缭绕的指间,记者触摸到守艺人滚烫的“心跳”。
凌晨两点的坚守,是匠人与时间的私语,是风味对传统的忠诚告白——当城市安眠,总有人醒着,以匠心为火,卤煮着一方水土最深沉的味道记忆。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