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常德 > 正文
“德品探秘”系列报道之二:离弦之箭——湖南响箭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业“三部曲”
时间:2025-07-09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姜美蓉/文 刘颂/图

2025年4月,德国慕尼黑宝马展的镁光灯下,一台七桥奔驰底盘73米混凝土泵车伸展着银色的钢铁臂膀,颇为引人注目。湖南响箭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响箭重工)董事长阎军站在这个全球工程机械的顶级舞台,向来自全球的客商介绍这台“擎天箭”:“这台泵车可以精准覆盖18层楼的高度。”

73米混凝土泵车

这支从洞庭湖畔射出的响箭,以“60天交付”的中国速度打破行业惯例,用“1台起订”的柔性制造撕开巨头垄断。当全球首台七桥混凝土泵车缓缓驶向德国汉堡港,它承载的不仅是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更是常德中小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弯道超车”的智慧与勇气——恰似离弦之箭,破风而行,长啸云天。

第一部:从钢贸门店到行业黑马

时间回溯到2014年,位于常德高新区的响箭重工车间内,是另一番冷清的景象。伴随着工程机械行业遭遇断崖式下滑,作为中联重科配套结构件供应商的响箭重工陷入“继续生产就亏钱,关停则工人失业”的两难境地。

接下来怎么走?转型做泵车,阎军力排众议,集中所有资源研发小型混凝土泵车。“我和阎军私下里说过,实在不行我们就去给别人打工,总能活。”作为响箭重工的总经理,李沙玲和阎军是创业路上的黄金夫妻档,阎军冲锋在前,李沙玲稳当后盾,两人已携手走过30年。

阎军接受采访

李沙玲接受采访

今年55岁的李沙玲坐在被她称为“天天撸铁所以要装得又美又好玩”的总经理办公室,一边泡茶一边回忆起最初的创业时光,笑意粲然,目光清澈。

1996年,两人带着初次创业的梦想和激情,成立了“常德市响箭物资有限公司”,作为钢贸行业的“新兵”,公司就是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门店。很快,从体制里出来的两人靠着敏锐嗅觉,发现了特种钢材的商机。2001年,公司拿下中联重科供货资质,5年后,成为常德钢贸行业的领头雁。

“当时的现金流很充足,卖钢材原料,何不直接卖产品。”2008年8月,在原鼎城区灌溪产业园的一处旧厂房里,总投资3000万元的常德科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从贸易到实体,转型之路远比想象艰难,初涉其中的两人并没有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便顺应大势做起结构件配套加工项目。

4年摸爬滚打,2012年,科箭机械成为中联重科A级供应商。从小舢板升级为一定体量的大帆船,企业上下踌躇满志,可是行业寒冬已至。这一年,中国工程机械出现拐点,大量产品滞销的背后,伴随着接下来几年内一批配套企业的破产。

第二部:从配套企业到德品“智造”

“继续做配套永远没有主动权,还是想做自己的品牌!”李沙玲坦言,转型是早就有的念头。“很感恩跟中联重科做配套的那几年,我们自己学,带着队伍学,有了跟巨头对齐的企业管理思维。”

但转型谈何容易。阎军回忆,他花了整整8个月时间做市场调研,基于对行业及国家未来的政策判断,他决定定位于城镇、农村市场,从事小臂混凝土泵车研发制造。

“正值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相对于大城市,中低层建筑在乡镇更为普遍,但大型混凝土泵车很难到达,重量轻、高度低、车身长的混凝土泵车或将是市场突破口。”说干就干,阎军迅速组建团队,8个月后,公司自主研发的首台25米两桥泵车成功下线。当工人们围着这个“新生儿”欢呼时,谁也没想到,日后它竟然可以撬动工程机械巨头垄断的格局,征战海外市场。

企业生产场景

“这台泵车卖了85万元。”阎军回忆说,公司全年营收只有85万元,但他知道,企业将彻底告别配套加工时代。涅槃重生的企业更名“湖南响箭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2016年,响箭重工集中全部火力转向进行小型混凝土泵车研发和生产,当年销售额超过2700万元;2017年,基于对小型泵车行业的整体分析,响箭重工开启了全国直销模式,一对一精准售后服务。凭着产品的性价比、可靠性以及实用性,公司一年一个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销售额突破亿元;2019年,销售额实现翻番。

第三部:弯道超车写就出海传奇

7月3日,在响箭重工成品车间外,2台外表炫酷的混凝土泵车蓄势待发。阎军介绍,这两台车即将漂洋过海,分别到达比利时和白俄罗斯,其中一台奔驰底盘的五桥混凝土泵车价值32万美金。“公司目前专注于高端泵车定制,产品实现100%出口,我们的特色是可实现全球范围内‘1台起订,60天交货’”。

公司参展慕尼黑宝马展(资料照片)

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从第一款产品下线开始,找到新赛道的响箭重工便紧紧咬住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这两大发展根本。

一方面,是技术团队在实验室不断攻克难关:从过去的短臂架,到58米、63米,再到73米泵车……企业每年保持不低于研发3个新产品的速度,不断优化泵车结构设计。公司主导产品混凝土搅拌泵送一体机,基于国内首创的轻量化结构设计技术、自动配料控制技术和料斗搅拌安全控制技术等,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首创泵车传感器与物联网平台相结合,通过5G技术实现泵车的远程控制、设备故障诊断等,填补箱体焊接技术在无损探伤检测的技术短板。

一方面,是由阎军率领的营销团队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如何突围?一切要从2016年的那场展会开始。那一年,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宝马展上,名不见经传的响箭重工携刚研发的25米两桥泵车亮相。“抱着找市场、见世面的想法,我们花了100多万元去参展。” 阎军回忆当年的举动也有些唏嘘:“这笔钱是什么概念呢?前一年公司全年营收只有85万元。”2018年,在展位认识的一位比利时客户企业下单,以25万美元的价格定制了第一台产品。这是响箭重工等待已久的机会。“这关键的第一单,坚定了我们转型的决心!”自此,公司开始大举进军海外市场,并敏锐地抓住海外高端定制市场的商机。

2021年4月,公司的混凝土泵车产品首获欧盟认证,意味着响箭重工的产品正式敲开欧洲大门。从那年开始,阎军就成为一名“空中飞人”,个人一年的飞行次数超过70次。

响箭重工抓住国外客户小批量高端定制化需求,迅速调整生产经营模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检验检测+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比如技术团队抓紧研发,将混凝土运输车和泵车合二为一,首创搅拌泵送一体机。4年多来,公司通过“小单快跑”的出海经营模式,外贸订单逐步提升,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在比利时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法国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今年的海外订单有望增长48%,助力企业全年产值提升50%。

时隔10年后的2025年,作为慕尼黑宝马展常客的阎军,这次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硬核力量。公司的三款旗舰产品——28米搅拌泵送一体机、36米混凝土泵车,以及全球首台七桥奔驰底盘73米混凝土泵车同步亮相。52岁的阎军也从戏谑“只认得26个字母、靠翻译机跑世界”的自己,成长为如今把常德机械卖向全球的弄潮儿。

阎军介绍,公司目前的获客渠道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参加全世界的各种机械展会,面对面的向全世界的客商推介自己,寻找机会; 另一个是全新的社交媒体推广方式,公司组建专业的海外营销团队,在全世界的6大社交平台,利用4种以上的语言推介产品。

“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头在网上学英语。在公司,也是全员学习的趋势。”李沙玲高兴地看到,全球化视野让公司上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团队越来越年轻,凝聚力也空前高涨。

如今的响箭重工,已成长为一家专注于混凝土泵车及压力容器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以研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为核心驱动力,每年保持10%以上的研发投入,独立研发团队人数占总员工比重接近10%,五年来共研发新品30余个,申请专利94项。

尾声:跨界进军氢装新能源赛道

除了重点深耕混凝土泵车的海外高端定制市场,目前,响箭重工布局的新赛道是氢能源储运。这次“不务正业”的跨界始于2018年。

“你一个做工程机械的,刚干出点起色,又花大力搞跨界,这不是瞎折腾吗?”阎军清楚记得外界的反对声,但他一直坚持到今天,“研发工作已经取得突破性成绩。”

“我总觉得人类正在掠夺性地透支地球,如果可以做点什么,我希望是新能源领域的。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用途越来越广。”李沙玲则这样说起跨界的初心。

氢能源产业链分为上游的制氢、中游的储运和下游的加氢应用。2021年国家发布的氢能产业白皮书中提到,氢能的储运成本占到了整个氢能产业链总成本的30%左右,经济、高效、安全的储运技术已成为当前制约氢能规模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响箭重工瞄准的便是氢气的储存和运输。

由于氢气具有易燃、易爆、“氢脆”等特征,储存运输成本极高,成为氢能实用化、规模化的“拦路虎”。举例来说,一台40多吨重的长管拖车,以前一趟仅能运送270公斤氢气。究其原因,就在于车载储氢罐承压值仅为20mpa(兆帕)。

这些年来,公司咬定这一方向,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研发固定式高压气态大容量层板包扎储氢罐,将应用于加氢站、制氢工厂的氢气储存,契合氢气“高压、易爆、氢脆”的介质特性,其98mpa(兆帕)的最高设计压力、超大的储容量、80000次的循环充装疲劳次数均已达到了国内乃至国际的顶尖水平。目前,响箭重工正与中石化广州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为储氢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未来已来,响箭出鞘,一直在路上。

记者手记:

锐气和韧性

姜美蓉

探访响箭重工,能特别深刻地感觉到企业家的锐气和中国制造的韧性。

两位创始人,在知天命的年纪,身上丝毫没有暮气,而是满满的锐气。无论是产业转型、产品创新,还是瞄准海外、成功突围,他们既有勇气保护初心,又能犀利地洞察现实。

全球范围内“1台起订,60天交货”,这是一家企业的韧性。在品质上,响箭重工坚守对产品价值的追求,以智能制造为根本,不断加固优势。在策略上,掌舵者会根据情况灵活调整,顺境时居安思危,逆境时临危不惧。当机会来临时,果断出手,方能成功突围。

在德品走向世界的路上,响箭重工的故事十分具有代表性。这种“以价值为根本、灵活应对变化”的思路,也正是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展现出的韧性。


编辑:殷沁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