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蔡文龙 通讯员 李崟 黄佳雯 文/图
近日,桃源县沙坪镇种粮大户彭道源的烘干车间内灯火如昼,金黄的稻谷在烘干机里欢快地翻滚。“这批稻谷要是再烘不干,就要发芽了。”彭道源抹了把额头的汗,手机里还显示有七八个未接来电——都是等着送粮的村民打来的。
在“鱼米之乡”桃源,这场与雨水赛跑的“粮食保卫战”已经持续了半个月。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该县连续多年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都居全省第一,肩负着重要的粮食生产任务。
今年的桃源县,特别是沙坪镇、陬市镇遭遇罕见的“湿粮危机”,湿粮储存艰难、销售价格低迷等棘手难题,似一块块沉甸甸的大石头,重重地压在种粮大户的心头。
“烘干机就是我们的‘救命稻草’。”陬市镇供销合作社负责人娄言明指着正在运转的设备说。在他身后,国家电网湖南电力东方红(电骡子)共产党员服务队员正检查配电箱、供电线路、备用电源等,手电筒的光束在潮湿的空气中划出一道道银线。
这支被村民亲切地称作“电骡子”的队伍,最近跑遍了全县所有粮食加工点。他们的工作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19台烘干设备完成用电改造,224处安全隐患整改,2688次应急抢修……每个数字背后,都是湿漉漉的稻谷重新变得金灿灿的故事。
在沙坪供电所,值班室的办公桌上摆着正在充电的对讲机。“我们成立了党员突击队,所有烘干企业都有专属客户经理。”一名值班人员翻开值班表,上面红色标记的“24小时待命”格外醒目。雨夜巡查时,电力工人会特意用手背试试变压器温度,这个职业习惯最近救回了多台濒临故障的设备。
随着烘干机昼夜不停地运转,桃源县日均烘干能力已提升到每亩7.79吨。在彭道源的烘干车间,烘干后的稻谷正通过传送带欢快地涌向粮仓,扬起淡淡的米香。彭道源抓起一把稻谷在手里搓了搓,咧开嘴笑了:“听这沙沙声,水分肯定达标了!”
暮色中,又一辆满载稻谷的卡车驶向烘干车间,车灯照亮了墙上“电力护航粮安”的标语。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里,桃源电力人用坚守诠释着“粮仓卫士”的担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