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邓淇月 文/图
“每次课前备课时,我都在想:怎样才能让这堂禁毒课像一颗种子,真正种进孩子们的心里?不是走过场,而是要生根发芽。”6月20日晚7时许,在常德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略显陈旧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刚整理完一沓禁毒课件的王勋。灯光下,这位身披“藏青蓝”的司法行政戒毒人民警察眼中带着疲惫,却闪烁着执着的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把禁毒宣讲的讲台视为践行初心使命的前沿阵地。
2023年,他获评常德市“最美志愿者”,2024年,他再获“湖南省优秀禁毒讲师”称号。近五年来,他和“啄木鸟”禁毒志愿者团队的足迹踏遍常德市9个县市区和5个管理区,将“无毒绿”的信念如同勤耕不辍的老农,播种在万千群众的心田。
禁毒宣讲“传播者”:讲台就是战场,课件就是盾牌
六月酷暑,王勋和“啄木鸟”禁毒志愿者团队的同事们背着十几斤重的禁毒展板资料,匆匆爬上临澧县修梅镇中学五楼的阶梯教室,汗水浸透警服衬衫的后背,他却浑然不觉。“同学们看,这种伪装成邮票、奶茶粉的新型毒品,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他点开手机中的禁毒课件,屏幕上立刻弹出3D模拟毒品分解图,学生们发出惊呼。王勋趁机拿出随身携带的仿真毒品模型:“来,大家传阅看看,这可不是糖果!”
这样的场景在近五年350余场宣讲中不断重复。2020年下半年接手“啄木鸟”禁毒志愿者团队后,备课到深夜成了王勋的家常便饭。去年寒冬,为准备一堂禁毒戏剧课,他在办公室反复修改剧本至凌晨两点。“用学生的语言讲学生的故事才有效。”他揉着发红的眼睛说。正是这种较真,让“毒品预防教育”不再停留在口号。
如今,在桃源县木塘垸镇中心小学的禁毒手抄报展示栏前,学生们的画作生动诠释着王勋的“播种”成果:一幅漫画里,小树苗顶着毒品乌云,树根却被“啄木鸟禁毒课堂”牢牢护住。学校老师感慨:“以前禁毒资料堆在仓库落灰,现在教室走廊全是学生原创——王老师把课堂变成禁毒土壤了。”
团队领航“组织者”:寒夜里的一盏灯,风雨中的领路人
2024年12月,凌晨六点的常德街头寒风刺骨。王勋裹紧棉大衣蹲在车子旁清点展架。“禁毒模型箱放驾驶座,课件平板务必包三层防震膜!”他嘶哑着嗓子指挥“啄木鸟”志愿者禁毒志愿者团队的成员们。当天,他们要在澧县三个乡镇连办五场宣讲,大家伙天不亮赶到所里“备货”。
“搞禁毒宣讲不是单打独斗!”这是王勋带团队的信条。在安乡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志愿者培训会上,他当场示范如何调动气氛:当讲到吸毒者家破人亡案例时,他突然拿出一个破碎的搪瓷碗“哐当”摔在地上,全场瞬间寂静。“毒瘾发作时,人的尊严就像这碎碗!”青年讲师程婷回忆:“那一刻我真正懂了勋哥说的‘宣讲要见血见肉’。”
更多震撼来自王勋的“场景化备课法”,在设计“务工人员禁毒课”时,他特意跑去工地蹲点,记录工友们的歇脚习惯。最终课件里出现工地常见的红色安全帽、泡面桶等道具。“老哥你看,毒贩会把冰毒藏在这种自热火锅里!”城郊的一处工棚里,工人们围着王勋的手机屏幕激烈讨论。正是靠着这些泥土味的细节,“啄木鸟”的3000多小时志愿活动覆盖了百万受众。
精神理念“播种人”:50岁的“老黄牛”,千万颗种子的园丁
“同学们猜猜,这颗伪装成‘跳跳糖’的小包装是什么?”紫菱小学的禁毒课堂上,王勋举起仿真毒品模型。一名男生犹豫道:“是……新型毒品?”王勋播放了误食“毒糖果”致幻坠楼的动画,现场一片沉寂,学生们攥紧了手中的宣传册。
这堂“防毒预警课”,源于一次深夜收到的匿名求助短信。“王老师,我朋友在‘带货群’看到这个糖,求您快劝他!”王勋立即协调校方找到这名学生小林。在沟通中,他没有简单说教,而是共同剖析卖家话术的欺骗性。一小时的坦诚交流后,小林删除了群聊,如今更成为校内禁毒志愿者。
今年“6·26”国际禁毒日前夕,王勋收到一份特殊“作业”:石门县留守儿童小敏寄来的作文《王老师的种子》,文中写道:“老师总说禁毒是善德的种子,可我觉得,王老师自己才是那颗最坚强的种子!他把根扎进大地里,毒品的野草就长不出来了。”
这恰恰印证了王勋常说的:“功成不必在我——但播下去的种子,迟早会连成森林。”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