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常德 > 正文
“拥抱”银发经济,常德准备好了吗?
时间:2025-06-11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谭明 通讯员 萧生幸

清晨,白马湖公园里,一只画眉鸟从树梢掠过,引得树下几支“长枪短炮”迅速转移“阵地”。然,矫健的步伐却难掩头上的“花白”。

“朝气蓬勃的老年人”不仅是个网络梗,更是一种市场现象。以摄影为例,有消息称,目前单反相机的最大消费群体便是中老年人。仅2021年京东“6·18”期间,老年用户购买摄影类商品成交额增长超过50%。在常德,常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年龄超过60周岁占比超过50%。

不难发现,新的银发一族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消费力量,改变了消费市场对老年用户“守旧”“节俭”“低消费欲望”等刻板印象。

在这种改变的背后,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银发经济”的市场价值也日益显现。经相关测算,目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为此,国家、湖南省相继出台了多份关于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文件。

市场前景可观、政策红利加持,作为全省老龄化率最高的地级市,“拥抱”银发经济,常德准备好了吗?

1.“民生刚需”触发“先发优势”动能

银发经济说到底还是养老问题,它的底层逻辑是人口结构变化中的经济机会。

发展银发经济本身就是兼顾当下和未来,既是聚焦当前民生短板,加快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也是着眼未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根据常德市“七人普”的数据,常德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2.1万,老龄化率达25.0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9.16%。

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2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4%,那么这个国家或者地区就达到了中度老龄化。按照这个标准,我市已达到了中度老龄化。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我市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编制了“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指导性文件。

同时,全市各级财政每年将养老服务业扶持补贴资金列入预算,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彩票公益金投入等。2022年,我市还入围了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全省仅此一市。

截至2024年末,全市老年助餐点达177个,“常有康养食无忧”行动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目前,我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已实现全覆盖,社区(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0%,住宅小区养老服务用房将作为居家养老服务重要网点支撑养老服务体系向纵深推进。截至2024年末,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2.6万张,占全省养老机构床位数的12.26%。

此外,2024年初,全省首张以民政部门为权利人的不动产权证书在我市成功办理,标志着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用房从政策引导、规划建设到真正惠及民生迈出了坚实一步。

而且,早在“十四五”初,全市“十四五”规划就明确提出“发展银龄产业”,这与当前的“发展银发经济”不谋而合。

不难发现,我市近年来在加大养老事业投入,加速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民生改善的同时,也下了一把发展银发经济的“先手棋”,把养老的民生刚需转化成了发展银发经济的“先发优势”,为银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积累经验、沉淀特色。

2.“情绪释放”激发“市场价值”认同

银发经济的本质是“老年消费升级”。

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较之年轻人有较大差别。新的银发一族或许正在悄然改变这种“固有认知”。

今年5月,MobTech研究院与库润数据联合发布《2025年银发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该报告对Z世代(16-30岁)、银发族(55岁+)的食、游、购、娱、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进行了对比分析。经比对,两个消费群体在不同消费门类的“最喜欢”中,至少有两项重叠。换言之,新银发族与年轻人的消费差异并没有想象得大。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心理补偿”情绪的具象化表现。毕竟,新银发族较之传统银发族,受教育程度更高,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更多,在这种接触与认识过程中,会有更多实现“年轻时未满足”的适宜机会,进而推动了消费观念“与时俱进”。

也有人认为,这受到了老年人“孤独情绪”转移释放的影响。步入老年,银发族不可避免地进入“社交减少”状态,尤其在我国,90%的老人养老是居家养老。而其中,相当部分老人是独居。

以常德为例,“七人普”数据显示,一人独自居住的老人和夫妇俩独自居住的老人,占全市60岁以上老人家庭户的38.10%。子女不在身边、社交圈子逐渐缩小……这些老人很容易陷入“社交困境”,进而会引发“孤独情绪”,即便是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老人,也会因“代沟”等引发“孤独情绪”。

“孤独情绪”是老年人社交需求的映射。在商品社会,这种社交需求很容易融入消费需求,进而与流行消费发生碰撞。譬如,Z世代与银发族在“娱”方面对短剧有着相似的热度;并且,Z世代喜欢悬疑解密类、甜宠类、家庭情感类,银发族仅是把甜宠类用亲情类来替换,其余两项则重叠。

由此可见,发展银发经济并不仅限于建设养老机构,要聚焦老年人情绪价值的释放,在满足老年人的文化、社交、娱乐等多元需求中,激发市场价值。

《湖南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支持设立银发消费专区,优化老年产品供给,推动银发旅游、银发教育发展”。这应该是地方政策对市场需求的积极回应。

其实,这个“激发”过程并不是“另辟蹊径”,而是在捕捉流行消费与老年消费的细微差别中,提升既有消费的兼老性和适老性。

这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常德要把老龄化加剧下的“民生刚需”转化为发展银发经济的“先发优势”,更重要的是打通“代际消费”差异的兼容性,最大限度地寻找融合点,实现“两个市场”的有机融合。

比如,Z世代与银发族都对地方特色小吃有浓厚兴趣,但是较之Z世代,银发族对健康饮食更情有独钟。更有意思的是,相比于点外卖,食用过预制菜的受访银发族占比更高,达到67.9%;两代人食用预制菜的场景差异较大,忙碌和解馋是Z世代选择预制菜的理由,方便则是银发族的理由。

于常德来说,这种反差便是一个自身优势的潜在重叠市场转化点。一方面,发挥富硒农产品优势,研发适老营养食品,打造“常德银发食品”地理标志,抢占银发食品市场。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然禀赋和后天优势,积极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产业,擦亮健康食品品牌,抢占“两个市场”。

3.积蓄人才“储能”厚植发展潜能

老龄化不是“问题”,而是确定性的增长引擎。

发展银发经济,离不开人的价值与作用,即便人工智能会对部分劳动进行替代,但终究也离不开人类细腻的情感感知、深刻的批判性思维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因此,常德要发展银发经济,如果说将“民生刚需”转化成“先发优势”是下好“先手棋”,那么,积蓄人才“储能”就是激活“核心引擎”。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养老从业人员的培养,形成了“常德护工”培训品牌。在加大养老护理员培养力度的同时,强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政策保障,狠抓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对接职业(技工)院校开设了养老护理专业。继续加大“常德护工”培训品牌培养,将“养老护理员”职业(工种)纳入了常德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参赛项目,定期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

但是,仅靠护理人才的银发经济人才培养显然是不全面、不系统的。

银发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渗透性的经济类型。在更多领域,它是其他经济类型的“年龄化”形态,比如银发旅游、银发金融、银发教育等。在人才领域,在保留共性的同时,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毕竟,不同年龄段的消费心理不尽相同。要捕捉、运用好这种差异,进而促进银发经济的发展,需要专业性的眼光。

湖南省前不久出台的支持银发经济发展10项措施,就明确谈到了“加强专业机构建设”。常德有相对庞大的老龄人口基数和广阔市场,并在养老领域有更迫切“民生刚需”,有人才培养的基础、环境和场景,常德发展银发经济,就是要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场景优势,激活人才的“核心引擎”价值,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丰富银发经济领域的人才“储能”,在积蓄养老护理人才的同时,积蓄一批创新思维、开放视野的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常德的自然禀赋和先发优势,激发人才活力,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捕捉老年群体“情绪价值”背后的消费热点,并将这种潜在的消费热点转化为银发消费场景,既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增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又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编辑: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