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曾妮 通讯员 姜丽红 文/图
在常德市桃源县牛车河镇三红村,75岁的村民张大爷每天都要到自家的吊脚楼转一圈。这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木质建筑,如今在檐角隐蔽处安装了一个带有芯片的圆筒型盒子。“可别小看这玩意儿,它是白蚁警报器,去年救了村里十几栋老屋哩!”老人轻抚着装置上的太阳能板,言语间满是踏实。这个看似普通的小盒子,正是常德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为传统村落构建的白蚁防治“智能网”的关键一环。
常德的传统村落里,时光在青瓦木梁间流淌。三红村连绵的吊脚楼群、铁甲村独特的敞口堂屋、毛坪村斑驳的古戏台,这些承载着农耕文明记忆的建筑,却常年遭受白蚁侵蚀。2021年的一场摸底调查令人心惊:三红村70.73%的吊脚楼存在白蚁蛀蚀,铁甲村敞口堂屋群的白蚁受害率更是高达71.42%,有些梁柱看似完好,轻轻一戳就能捅出个蚁巢。“白蚁啃掉的不仅是木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根啊!”当时参与调查的村干部痛心地告诉记者。
转机来自一项科技课题的落地。常德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白蚁防治技术团队调研了我市“一村三名”和文物单位的194个调查样点。在三红村,将物联网技术与传统防治手段嫁接,41套全自动监测预警装置如同忠诚的哨兵,通过地磁传感器捕捉白蚁活动的细微振动,实时将警报推送到技术人员的手机终端。2023年深秋的一个凌晨,平台突然弹出警报——三红村编号19的装置检测到异常取食信号。技术人员赶到现场时,果然在吊脚楼地基处发现了活跃的散白蚁群体。“搁过去,等发现时梁柱早被蛀空了。现在它们刚‘开饭’就被逮个正着。”通过精准喷施新型药粉,这栋清代老宅的危机被化解于萌芽。
走进铁甲村的敞口堂屋群,墙角不起眼的白色小盒子藏着更多玄机。这些埋入地下的监控装置采用“诱杀+监测”一体化设计,内部的松木条对白蚁有着致命吸引力。一旦白蚁进入,装置内的药剂便会通过群体交哺习性传遍整个巢穴。村民曹杰生家祖屋曾因白蚁肆虐几乎倒塌,如今,他指着屋檐下新生的燕子窝笑道:“去年装了这‘神器’后,连燕子都敢来搭窝了,说明真的没毒害。”目前,该村462套装置已形成立体防护网,2024年回访显示蚁害复发率下降超八成。
文物保护领域同样因智能防治焕发新生机,丁玲故居的樟树林曾是白蚁重灾区,技术人员在故居周围布设的110套监控装置,配合景区周边绿化带环保低毒的药物喷洒,让饱受虫蛀的名木重现生机。常德市住保中心白蚁防治部门工作人员翻开手机相册对比:“以前树皮一剥就掉渣,现在你们看这新长的树皮,多光滑。”
这场“人蚁之战”中,科技不仅改变了防治模式,更重塑了保护理念。在津市市新洲镇,白蚁监测数据被纳入古建筑“健康档案”,工作人员通过发布白蚁防治短视频,累计吸引30万群众“在线监工”。正如常德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要用最小的干预换取最持久的保护,让老房子既能留住乡愁,也能走向未来。”
暮色渐沉,三红村的吊脚楼群亮起暖黄的灯火。安装在老屋转角处的监测装置悄然运转,屏幕上一闪而过的绿色信号,仿佛在与百年前的榫卯对话:这片土地的记忆,将由科技与匠心共同守护。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