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郑彦 通讯员 陈伟如 文/图
6月5日早上,西湖管理区西湖镇新港村,包括邓铁梅在内的39位村民走进村部会议室。大家此行的目的不是开会,而是跟着老师免费学手艺。授课老师谢志球是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港村陶瓷技艺”传承人,当天的课程内容为陶瓷制作流程第三讲:出模和修坯。
谢志球是土生土长的西湖新港村人,1993年从湖南常德美术学校毕业,曾在广东深圳、福建泉州、安徽铜陵等地工作。1998年,他开始潜心雕塑艺术创作,还先后担任长沙马王堆文化艺术研究院陶瓷艺术总监,以及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实训老师、产业导师。可以说,从小喜欢画画的他,从求学深造到离家发展到返乡创业,半生时光,一直都没有离开艺术领域。他带出的陶瓷技艺传承人已有80余名。
而真正促使他回归家乡的,是2023年西湖镇党委书记肖建华的一次热忱邀请。
“肖书记来长沙,参观了我的工作室,谈了他的一个设想,就是希望我回来在新港村建立陶瓷技艺工作室,帮助村民掌握一门技术从而实现居家就业,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谢志球回忆,这一番话令他当时就有些心动,自己在陶瓷艺术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源。陶瓷艺术创作本来就是自己的热爱,如果能将个人所长与建设家乡结合起来,既能赚钱养家又能造福桑梓,何乐而不为?
2024年春节后,谢志球回到西湖镇新港村,投入20余万元,在老屋旁一砖一瓦、一桌一椅地建起了个人工作室,搭起了窑房。后续还将投入10多万元配好窑炉、压坯机等基础设施设备。6月5日的培训结束后,谢志球的工作室迎来了前来参观的区管委会领导,他们看看政府部门能为其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和服务。而不久前,西湖管理区文化旅游体育事务中心有人联系他,安排他做一场推广“非遗”陶瓷技艺的直播。西湖镇的电商直播团队也将持续宣传后续的培训活动。
官方的热情给予谢志球更多信心,村民的期待也让他感受到肩上的担子。“我是第一次来听课!前两回没下决心。”邓铁梅笑着对记者说,“反正待在家里没事就想着打牌,我在这里学了做陶技术,就可以赚点钱补贴家用了。”
工作室如何运转?陶瓷成品销往哪里?怎么让大家挣到钱?
谢志球的计划是,村民们把手艺学好,他负责陶瓷产品的研发,工作室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具有西湖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如伴手礼、摆件等,从而实现量产并获得营业收入。
“下一步,西湖镇将联系教育部门,推动陶瓷技艺项目进校园,让西湖的小学生捏着西湖的陶土,在心中种下非遗的艺术种子。”肖建华则向记者表示,培训农民技师、培养创作人才仅仅是一个开始,如何让新港村陶瓷技艺更好地融入市场,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转化,后续还有很多路需要探索。
相关链接:
西湖的泥土黏而含沙,具有吸水性和吸附性,可塑性和结合性也较强,颗粒也较细,含铁量较低,有利于成型性能和干坯强度,在烧成时有利于促进烧结,烧结温度范围也较宽,烧制出的瓷器带有玻璃质感,形成了西湖制陶原材料的天然优势,能够大大超出一般瓷器的性能要求。
西湖的传统陶瓷制作技艺是由泥土经过雕塑成型、开模、压坯、注浆、出模、接坯、修坯、风干、打模、上釉、烧制等多道工序而成。烧制的温度为1200摄氏度左右,烧制一般要12个小时。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