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胡秋菊 文/图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见过纸上的、绢上的、碑上的《桃花源记》,你可曾见过刻在印章上的《桃花源记》?
宽大的工作台上,一枚枚印章整齐排列,大小不一,印钮各异,十分精美。“这是一篇篆刻的《桃花源记》,全文共320字,我用57枚印章,花2个多月时间,分朱文和白文篆刻出来,目前还在进行后续创作。”5月26日,记者慕名采访桃源县63岁的篆刻家叶立敏,“捧读”印章上的《桃花源记》。
叶立敏是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常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常德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自1985年结缘篆刻,迄今已40年。他是土生土长的桃源县人,多年来坚持用篆刻的形式展现桃源的风景名胜,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描写了世外桃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在桃花源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他,近年来时常琢磨要用篆刻的形式呈现《桃花源记》,但苦于杂事繁忙,难以静下心来进行大规模创作。
2024年11月下旬的一天,叶立敏在位于桃源县城某居民区的篆刻工作室内苦思冥想,他掏出一张看过多遍、打印着《桃花源记》的已磨花的纸,快速断句、布局、打草稿、对比、校稿。
叶立敏受业于书法家杨炳南先生、篆刻家赵冬友先生,从秦汉印入手,再习齐白石印风,取白石老人篆法之精妙、面貌之多变、极尽造型、高度夸张、大胆变形的书法线条,追求章法质朴、奇崛,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把“方寸天地”之纵横错落挥洒得出神入化。为了更好地呈现效果,他决定采用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浙江青田石素章料进行创作,浙江青田石素章料质地温润,花纹奇特、硬度适中,适合齐派艺术的表现。
根据印稿内容,叶立敏立马着手采购原料,又根据石材的大小宽窄,因地制宜,巧妙创作。他特别注重字体间的结构合理与呼应,一日晚饭后试刻印章“忘路之远近”,一气呵成,创作效果非常好。
此后一发不可收。一连两个多月,叶立敏全神贯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越刻越有劲。有了创作灵感加持,刻刀在他手中仿若开山劈石,有时如排山倒海倾泻而下,每根线条劲拔多变,精巧耐看,古趣天然。他完全沉浸在创作的快乐中,哪怕患重感冒也未曾停下,家人称他在“玩命”。直到2025年1月,《桃花源记》印章全部刻完,他才长舒了一口气。
印章刻好后,印钮怎么体现特色?在朋友的建议下,叶立敏邀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桃源木雕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蓝恒文,为57枚印章雕刻印钮。经过两人多次沟通,每一个印钮紧扣印面字意,勾勒出不一样的图案。如:“武陵人捕鱼为业”,印钮刻一渔人手拿渔网正在捕鱼,网中一鱼头立起,渔人双手一前一后用力拉网,旁边石板上放一鱼篓,正待装运鱼儿。拉起的网溅起的水花,仿佛已将岸边淋湿……再如印章“屋舍俨然”,刻的是3栋农舍,房前有台阶石凳,屋后有树林,生活气息跃然石上,栩栩如生。“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一印,刻的却是桃源钵钵菜,5个炉子上面各放一个炖钵,钵钵里有肉有鱼,似乎还冒着热气……每枚印章各不相同,都有创意,形象有趣。
叶立敏说,篆刻艺术博大精深。篆刻《桃花源记》,无疑是他篆刻生涯的一大创举,也是他为家乡奉献的文化财富。目前,他正在着手《桃花源记》印章10米手卷和8条印屏的创作,进行拓片、装裱,计划办一次专题展览、出版一本书,让观者从各个角度观赏印章上的《桃花源记》,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