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论 > 正文
【沅澧时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时间:2025-04-15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曾玉英

4月8日,本报头版刊发的《常德市非遗活动月的文化交响与传承新章》一文,报道了常德市非遗活动月的成功“出圈”。三月的常德河街,用143.66万人次客流、10056.27万元营收的惊艳数据,在沅水之滨奏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的乐章,再一次唤起了大众对“花鼓戏”“三棒鼓”的记忆,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常德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众多,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传统手工艺等。

当前,社会各界正积极营造鼓励非遗等传统文化创新的良好氛围,并通过健全非遗人才成长培养机制,让非遗人才发展有平台、有舞台。政府从上层给予更多切实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鼓励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中来。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正在一次次走红“出圈”中,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成为他们追逐的“国潮”新风尚。

在“出圈”的背后,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过程充斥着严峻挑战,少部分甚至面临“脱域”“失传”的风险。如何守住初心,顺应时代,敢于创新,让手工技艺传承下去并绽放光彩,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根据当代审美眼光和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推陈出新,既保留传统,又在发展中传承,是当前不少非遗项目选择的新路径。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擂茶,将传统擂茶与现代奶茶文化相结合,推出了多姜、少姜等自主选配的方式,并融入茉莉、玫瑰、草莓等年轻人喜爱的元素,实现了擂茶的二次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满足了年轻人的口味需求,也为传统擂茶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

我们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旅游景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景点等旅游空间,开发非遗旅游线路和产品,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体验非遗,进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探索产业化市场化模式。此次常德举办非遗活动月活动,就是我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新突破,有力推动非遗技艺从“博物馆式静态展示”迈向“日常生活中的鲜活传承”,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传媒行业的兴起和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走上了“快车道”。如今,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关于非遗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不仅是在国内,甚至打开一些海外社交媒体网站,在中国文化专题下,以非遗为主题的视频产品热度也居高不下。武术、榫卯、龙舞、皮影戏……千万级的播放量、百万级的点赞数体现了中国非遗的影响力。除此之外,在旅游空间,我们要面向游客提供体验、研学等旅游服务,引导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欣赏、尊重、认同和传播非遗;要通过举办国际非遗节、参加国际展览等方式,展示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增强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非遗高质量传承发展。

守好一块高地,搭好一方舞台,用好一把工具,遵循非遗保护传承规律,以初心来守护、匠心来传承、敬畏心来开发利用,才能让非遗走出历史、走进当下、走向未来,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让我们一起为非遗助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彩!

编辑:黄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