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常德 > 正文
家谱:是时代眼泪还是传家宝贝?
时间:2024-04-26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本期话题:家谱

■邰雅麟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仲春与暮春之交,人们沿袭传统,踏青祭祖,以慎终追远、礼敬祖先、传承孝道。而做到这些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先人或祖宗是谁,对此有清晰记录的载体正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祖谱、宗谱等,是以表谱形式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时下,有人认为家谱存在一些旧时代的思想糟粕,任其损坏、流失也不可惜,他们不想站在前人功劳簿上,更注重书写当代个人奋斗传奇;有人则对家谱沦为陈迹,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遗憾不已,更忧心年轻人家训族规概念模糊,优秀传统难以为继,他们呼吁重视家谱古今衔接,抢救普通人的记忆。

你家还有家谱吗?你对编修家谱有什么想法?一起听听常德网友闪家谱“经”。




现实  谱牒坏,人家不知来处

“孩子问我:我们为什么姓王?一直就住在常德吗?爷爷的爷爷叫什么名字?我都答不上来,这或许是没有家谱的‘锅’吧。”近日,80后网友蒙迪携子给自己的父亲扫墓,不承想被读小学的儿子问住了,他在朋友圈感慨“弄丢家谱,寻根无处”,引发不少网友共鸣。

寻根,是生死以外,人类的第三种本能。中国人重视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年来,人们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延续家族的血脉。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百科全书。然而在新时代,家谱却面临着断代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家谱的认知不足、重视不够。

70后网友天凉禹川就坦言,“家谱要定期续修,这是一个非常耗费财力、精力的事情,普通人很难做起来。”他表示,过去因为战乱、灾害等,老一代的家谱已经遗失。现在家族里虽有很多人想修家谱,然而往上追溯到四五代就已经查不到可靠来源,何况一些远房的亲戚大多已不再来往,令人感觉有心无力。

“不管是官修的还是私修的,家谱中攀附、杜撰的现象较为突出。”对此进行过调研的网友十月3048介绍,家谱中不乏夸大其事、伪冒恩荣等情况,比如有的祖宗没有功名,家谱却给其安上个县令、进士等,借以提高门第,家谱因而被诟病为“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还有的家谱,只记载同姓之人,一门的女婿入不了谱,媳妇儿只能挂个姓氏。比较严厉一点的地方,甚至连女儿都不能入家谱。这种过时的观念自然不太受年轻人的欢迎。

“家谱的价值在于,它与宗教、哲学所关注的是一个主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向哪里去。没了家谱,这个‘哪里来’的认知就是模糊的,必然会影响到我们‘行走’的方向。”网友十月3048认为,尽管家谱有一些局限性,我们也不能对其持简单摒弃态度,“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家谱,孩子该如何了解家族的历史,又将怎样传承家的记忆和文化呢?”


追忆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家谱可以将一个家族的脉络梳理清楚,不至于乱了辈分,错了亲疏。“我对儿子说:你的名字就是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名字。”90后网友原小飞分享道,家里长辈喜欢告诉年幼的孩子“叫什么名字、祖上是哪里人”,有一天,孩子向爸爸提了个绕口令般的问题——您知道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叫什么名字吗?为了不让儿子失望,孩子的爸爸特地打电话回老家委托亲戚查找家谱,结果发现,祖辈和孙辈隔了几辈重名了。“孩子特别高兴,逢人就说起这事,我们也感觉像是参加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家庭聚会’,面都没见过的先人一下亲近了不少。”网友原小飞说。

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良好家风形成的导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生命的延续,除了子孙的繁衍,还需要智慧的传承,在家谱中,往往会记载家族历史、族规、祠约、派字、世系等,每个家族也几乎都有自己关于读书、经商、持家、敬老等各方面的家训,饱含先人的处世经验,希望后人能传承下去。85后网友洛洛可可介绍,“老祖宗做贩糖生意,从走街串巷干到店铺林立,可是好景不长,后人染上赌博恶习,败光了家产。至今我们都记得这个教训,莫进赌场的告诫代代相传。”

当血脉的传承因时空、事件的阻隔而断裂时,是家谱承载了“继往事,知来者”的重任。“我曾看过一个新闻:一名台湾女子凭借家谱上一个300多年前的‘清朝地址’,成功在福建找到祖先家乡。在感动于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的初心之余,我也为家谱这样的‘善莫大焉’深深折服。”60后网友景桥动情地表示,家谱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它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给每人一个归依的位置,有了这个位置,不管过多少年,还会有人知道你,甚至记住你。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在对生命本体的回溯和关照中,在对家族历史的追寻中,生命也变得更加具有质感。


展望  正本清源,继往开来

家谱不是人口统计表这么简单,而是一部人的学问。在关于中国家谱起源的各种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家谱的历史极其久远,从《史记》对黄帝家族的记载可以推测,从汉字起源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在记录家谱。自宋代始,随着科举制度成熟,官吏任用不再根据家庭出身,官方家谱管理机构逐步消失,私家修谱进一步发展,尤其欧阳修和苏洵结合前人修谱经验,自创谱法,分别修纂《欧阳氏谱图》和《苏氏族谱》,为后人所仿效,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明清时期,在苏浙皖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更是几乎姓姓修谱,家家藏谱,且有些家谱一修再修,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连续出版物。只是长期以来,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随着家谱的史料价值越来越被重视,许多尘封已久的家谱走进公共收藏机构,进入公众视野。

“上海图书馆是国内外保存中国家谱数量最多的单位,目前藏有中国家谱近3万余种,并且持续收藏新修,重视家谱的数字化开发及利用工作。”75后网友晚不安援引当时的新闻报道介绍,备受海内外关注的浩大文化工程——《中国家谱总目》,经过上海图书馆长达9年的编纂,已正式出版。据统计,在《中国家谱总目》所收录的608个姓氏中,条目超过2000条的姓氏有陈、张、王、刘、李,超过1000条的姓氏有黄、杨、吴、周、林、徐。这是第一部全面收集海内外华人家谱资料的工具书,描绘了一份全球华人共同的“根脉图”。

“数名饱读经书的族中贤老,聚居一处,沉浸于浩繁的家族卷帙,为家谱的更新延续倾注心血,令我辈后生既敬又佩。”85后网友天马行空谈起家族中最近的一次“修谱记”:传统的家谱通常只有家族树和人名,比较枯燥,众人特地寻访外地“谱匠”取经,组织家人写文章,提供照片,追写家族故事、小传,将修家谱发展成写家史。这种形式一经推出,立刻大受欢迎,家谱变得比以前好读多了,各家争抢翻印留存。“时代在变化,家谱也在变化。大家还商量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家谱电子化,把上一辈懂的谱修到下一辈懂的网上去,更好地传承家谱。”网友天马行空对家谱的推陈出新充满期待。

编辑: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