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常德 > 正文
传承文化之美 讴歌生命之彩 ——记常德市朗诵演讲协会主席周志华
时间:2023-11-14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伍婷 见习记者 涂怡

周志华是朗诵和戏剧创作的热爱者和推动者。近日,记者走近这位银龄朗诵者,听他讲述自己与朗诵的不解之缘。

今年64岁的周志华出生于安乡县。从原常德师专毕业后,他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学习编导,后来在原市文体广新局分管艺术工作。周志华与朗诵结缘是在2003年。因经常被邀请到各个部门做策划活动,他接触了常德不少朗诵演讲的爱好者。周志华被他们对文化艺术的渴望深深触动,与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道组建了常德市朗诵演讲协会,为真正喜爱朗诵的市民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周志华从小就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创作,作品既紧贴时代脉搏,又深入生活。

他从事剧本创作35年,涉足朗诵领域20余年,在他看来,朗诵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诵读,它是一门需要多样化修养的艺术,与声乐有相通之处,“既可以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也可以为戏剧的表演打下语言基础”。

周志华坚信,朗诵艺术是一种能够生动展现文学作品并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媒介。常德市朗诵演讲协会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们始终致力于提升公众的朗读技巧,普及朗读知识,为推广朗诵艺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周志华说,协会现在登记在册会员有200多人,其中不乏有80后和90后。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踊跃参与各项朗诵和表演活动。为了不断创新和丰富朗诵形式,周志华又创办了常德群星话剧团,将朗诵与戏剧相结合。5年来,他创作的独幕剧《生死相依》、话剧《特别篮球队》等作品均获奖。其中,以扶贫楷模王新法为原型的大型话剧《热血老兵》获得观众一致好评。周志华认为,艺术的生命力源于不断的创新。“在《我是中国人》的朗诵排练时,大家对是照稿朗诵,还是寻求其他表现形式产生了分歧。”周志华主张让参与者用方言进行朗诵,这一创新之举获得认可,作品演出时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作为常德市朗诵演讲协会负责人,周志华致力于扩大朗诵艺术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他经常组织各类朗诵比赛和演出,请专家开展朗诵培训和讲座,有意培养喜欢朗诵和演讲的年轻人。在他的带领下,常德市朗诵演讲协会6次参与了中国·常德诗人节,举办了春之声、秋之韵,常德故事,中秋联谊会等活动;协会还多次被常德市文联评为先进协会。

“能够用自己的专长,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是非常幸福的事。”周志华笑着说。他的身上似乎有一种“无龄感”,常德市朗诵演讲协会和常德群星话剧团成员多半是年轻人,而年长的他从不以老专家自居。策划活动、创作剧本、组织表演,几乎事事亲力亲为,每一次演出都不凑合,都不将就。“有所作为、有所奉献,就是永葆艺术青春的秘诀。”周志华说。

2018年退休后,周志华依然笔耕不辍、创作不止。他带领常德市朗诵演讲协会参加百团大赛,选送的作品《特别球队》获得二等奖;与常德城投集团共同主办《诗情画意向未来》大型文艺晚会,获得多家媒体关注、报道。2023年6月,在常德市朗诵演讲协会成立20周年的重要时刻,一场名为“我们走过二十年”的大型文艺晚会成功举办。晚会上的各类节目丰富多彩,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周志华一边展示《我们走过二十年》的专辑,一边向记者讲述了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周志华说,专辑是一份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朗协人的笑声、泪水、汗水,还有那份对朗诵艺术的执着追求,也是大家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的体现。

老有所学才能老有所乐。除了朗诵,周志华还精修编导、书法,后来又学习声乐。周志华不断提升自己,将自己对文艺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文艺作品传达给他人,让人从平淡生活中感受到真诚和热情。周志华说,他希望在常德建立一支朗诵人才队伍,营造本地文化艺术氛围,让这片文化厚土更富有诗意。


编辑:祝嘉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