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常德 > 正文
【乡村振兴沅澧行 小庭院·大经济】榨油作坊变身“致富宝典” 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3-07-11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常德日报记者 曾玉英 通讯员 罗浩峰 文/图

金黄色的菜籽油从榨油机中流出,一股浓香气味扑鼻而来。

“我们社区老杨家的油榨坊经营二十多年了,服务比外面要好很多,吃自己种的油菜籽榨的油我们更放心。”6月20日,安乡县大湖口镇江北岗社区居民高阳生起了个大早,带着自己种植的200公斤油菜籽来到老杨家的榨油作坊进行加工。

老杨家榨油作坊距离江北岗社区居民委员会不到一公里,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有榨油厂房和储存仓库,加工机械设备及工具一应俱全。从6月1日开始,榨油作坊每天加工油菜籽近万斤,前来榨油的居民络绎不绝。

榨油作坊的掌舵人是78岁的杨国武。虽然已是78岁高龄,但他背不驼腰不弓,耳聪目明,身材瘦瘦高高。闲聊中,我们得知,杨国武21岁时就在当地村集体的木榨坊里工作,负责机械维修,天天闻着菜油香,看着工人们榨油。上世纪九十年代,木榨坊解散,杨国武开了几年拖拉机后便重操旧业,买来榨油机开起了油榨坊。

“机器榨油比木榨油省工省力,效率更高。高峰期时我们四个工作人员一天可以榨6000公斤油菜籽,20万公斤油菜籽30多天就榨完了。而以前村集体开木榨坊时,三台木榨设备一天最多也只能加工1000公斤油菜籽,20多个工人忙得团团转。”提起榨油的经历,杨国武如数家珍。

油坊内,两名工人正在熟练地操作炒制机、榨油机、过滤机,一颗颗饱满的油菜籽经过炒熟、榨油、过滤等流程被榨成食用油。村民们站在机器旁,目光紧盯着自家的油菜籽,用壶接着菜籽油,紧张而忙碌。

杨国武说,十多年前,村里只有他这一家油榨坊,那时候生意很红火,一年赚个七八万元不是问题。近些年来,周边陆续增开了两家油榨坊,他的生意清淡了很多,加工的油菜籽也少了一半,收入自然大幅减少。

70岁时,杨国武将油榨坊经营权交给大儿子,他自己重操老本行,专门维修机械。大儿子平时在一家饲料厂上班,只有在油菜收割时,他才开始榨油。榨油机开榨的时候,在长沙务工的儿媳妇也回来了,儿子开着拖拉机帮村民拖油菜籽,儿媳妇负责过秤、记账、收银,一家人其乐融融。

为了将油榨坊经营好,杨国武专门请了一个人做饭,来榨油的村民一日三餐都可以在油榨坊里免费吃饭,直到把油榨完为止。他还高薪聘请了两个壮劳力,炒籽接油,清扫菜枯,每人每天工资500元,20多天下来,光人工成本就要2万多元,加上燃煤、机器损耗等成本,榨一季菜籽油所得的纯收入有3万多元。

杨国武在油榨坊里摊晾菜枯

仓库里堆放的菜枯

除了榨油,杨国武每年还销售数千斤菜籽油,十几万斤菜枯,北京、深圳几家餐馆的老板每年都买他家的菜籽油,周围的葡萄种植大户、饲料加工厂都喜欢他家的菜枯。这样一年下来,他的销售收入还有好几万元。

榨油作坊1.jpeg

榨油作坊一片繁忙

榨油作坊2.jpeg

村民榨完油后满载而归

杨国武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老伴儿过世早,他就跟大儿子一起过。榨油卖油之余,他还养了50多只鸡,专门给儿孙们留着。“我挣的钱都交给大儿子了,他负责给我养老送终。我还有政府发的养老金,生活无忧无虑,真的好幸福!”杨国武说。

几十年的光阴一闪而过。杨国武——这个大半辈子都在油榨坊里打拼的老人,他对榨油作坊满怀深情,他希望儿子将榨油作坊好好经营下去,为乡村振兴再发一分光和热。

编辑:刘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