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常德 > 正文
踔厉奋发新时代 金融发展谱华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德市金融业发展成就综述
时间:2023-07-07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分享到:

□中国人民银行常德市中心支行行长 刘新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德市金融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金融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有力促进了常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备

(一)金融机构体系不断丰富。2022年末,全市有银行机构31家,比2012年末增加18家;市级保险分公司45家,比上年增加10家(其中财险公司17家,比上年增加1家;寿险公司25家,比上年增加9家;保险代理机构3家,与上年持平);全市共有24家证券公司营业部,比上年增加16家;全市共有2家期货公司营业部,与上年持平。另外,全市共有小额贷款公司15家,比上年增加4家;融资性担保公司8家,比上年增加1家;典当行11家,比上年增加8家。

(二)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不断扩大。202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网点共计1041个,比上年新增435个,其中银行网点新增347个、保险及代理网点新增72个、证券期货网点新增16个。县域金融网点816个,新增358个,其中银行网点新增301个、保险及代理网点新增57个。


二、金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一)银行业资产规模突破5000亿元。十年来,全市银行业资产规模连续突破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大关。2022年末,全市银行业资产规模5080.8亿元,相当于2012年末的3.7倍。2022年末,全市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28.6亿元,比2012年末增加3036.4亿元,增长218.1%,总量从全省第4位升至第3位;各项贷款余额3251.4亿元,增加2610.2亿元,增长407.1%,总量从全省第5位跃居第2位;存贷比从46.1%提升至73.4%。

(二)保险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市保费收入由2012年的46.5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8.6亿元,年均增长10.71%,保费规模在全省排名稳居第2位。2022年,全市保险深度3.0%,比2012年提升0.7个百分点;保险密度2454.8元/人,是2012年的3.24倍,保险在常德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三)证券业交易额不断攀升。十年来,全市证券业迎来飞速发展,证券和期货年交易总额突破5000亿元大关。2022年,全市证券交易额3033.8亿元,比2012年增加2571.6亿元,年均增长20.7%;全市期货成交额2648.3亿元,比2012年增加2027.3亿元,年均增长15.6%。


三、金融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一)支付结算更加快捷。移动支付起步于2014年,9年来快速发展,目前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快捷支付方式成为市场主流。2022年末,全市移动支付业务量和交易额分别比2014年末增长26.23和28.79倍,银行卡业务量和交易额分别增长5.35和0.90倍。“云闪付”2022年新增绑卡35.61万张,近4年累计绑卡165.63万张,新增绑卡数连续4年居全省市州第一。2016年,常德市正式推广农村支付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消除农村支付服务空白。2022年末,4家承建机构累计建设4802个助农取款综合服务点。

(二)人民币流通不断规范。十年来,累计投放发行基金1618.9亿元,回笼发行基金2139.4亿元,确保了全市现金的正常供应。2022年,投放发行基金135.5亿元,回笼发行基金人民币127.3亿元,实现了由回笼市向投放市的转变。严厉打击制贩假币行为,十年来共收缴假币2414.5万元,进一步净化人民币流通市场。

(三)经理国库质效提升。深度参与国地税合并、财政预算一体化系统上线、个人所得税年度退税、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等多项财税体制改革和重要工作,充分发挥央行国库“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作用。增设国家金库常德高新区支库,助力园区经济发展,“一级政府、一级预算、一级国库”的组织机构体系更加完善。推动储蓄国债惠及民生,十年来,全市国债承销机构由2012年的7家增加至2022年的12家,累计发行国债43.8亿元;2022年全市发行国债10.1亿元,为2012年的8.3倍,连续两年居全省市州第一。

(四)征信服务更加方便。2022年末,征信系统收录常德辖内432.9万自然人和6.9万户企业信用记录,比2012年末分别增长16.7%、48.8%。2016年,开通个人和企业信用报告自助查询,现有自助查询网点22个。2022年,信用报告查询量180119笔,比2012年增长30.3倍,市民查询更加方便快捷。2016年以来,自主研发并推广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累计收录2115万条涉农数据,2022年银行机构通过系统查询农户信息2.22万笔,通过查询系统为农户授信96.56亿元,发放贷款88.74亿元,有效改善了银农信息不对称状况。

(五)外汇管理水平提高。2022年,全市跨境资金收支总额21.1亿美元,结售汇总额9.4亿美元,进出口收付汇11.3亿美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470.3%、168.6%和205.4%;2016年以来,开始支持企业海外发债,累计支持企业海外发债15.4亿美元,其中2022年5亿美元。倡导“本币优先”原则,2022年办理企业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32.0亿元,为2012年3372.5万元的94.9倍。


四、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深化

(一)金融管理体系不断优化。2019年2月,央行“三定方案”公布,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设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能调整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并且承担更多的金融监督管理责任。2018年12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常德监管分局挂牌成立,依法依规对辖内银行业和保险业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填补了市级保险行业监管机构的空白。2018年12月,常德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挂牌成立,正式成为政府工作部门,目前主要负责联系驻常金融管理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对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等“7+4”机构进行监管。

(二)银行机构引进和开设力度加大。十年来,民生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等6家股份制银行先后进驻常德设立分支机构,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增至7家。2014年至2016年,辖内9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全部改制完成,新成立8家农村商业银行,全市农信机构资产质量显著提升,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改制前的2013年末下降35.6亿元和21.5个百分点。十年来,新成立4家村镇银行,实现了“一县两行”县域全覆盖。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十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2019年10月,常德市银行机构新发放贷款参考LPR定价,改革落地政策红利在常德持续释放。以一年期贷款利率为例,2022年末贷款利率(LPR)为3.65%,比2012年末的基准利率6%下降235个BP。2022年,常德市银行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4%,比2012年的7.56%下降316个BP。

(四)存款保险制度全面实施。2015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存款保险条例》。2020年,常德市银行网点与全国所有银行网点同步启用存款保险标识。根据存款保险制度的要求,2016年至2022年,常德市15家法人机构共缴纳保费1.57亿元,起到了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五)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是信贷创新迅速发展。2013年,常德市创新推出科技型企业“政银担”模式,至2022年末累计发放贷款578笔、59.2亿元。2016年至2018年,汉寿县被列为全国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累放发放贷款266笔、3.4亿元,经验在全国推广。2017年,推出“双创示范贷”,至2022年末累计发放贷款50678笔、20.25亿元。2018年,常德市推出“常德快贷”线上产品,至2022年末累计签约授信1.5万户、158.1亿元,累计发放贷款381.6亿元,贷款余额57.7亿元。2020年12月,常德金融超市上线,仅两年时间,上线金融产品356项,受理企业贷款申请1.7万笔,授信总金额471.1亿元,促成银行机构累计发放贷款387.8亿元。二是保险业务结构调整加速。十年来,财产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扶贫特惠保、大病保险、信用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等方面充分挖掘市场,努力开拓非车险业务。2022年,非车险业务占比达51.6%,比2012年提高了13.8个百分点。寿险公司大力调整业务结构,减少分红型业务占比,提高保障性产品占比。2022年,全市保险总赔款支出61.0亿元,相当于2012年赔款支出的3.9倍。2022年末,全市财产保险保障总额112358.3亿元,比2012年增加86667.6亿元,增长337.4%。三是证券业融资创新业务快速发展。2022年末,常德市6家上市公司市值624.3亿元,比2012年末3家上市公司市值增加560.8亿元;在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59家企业进入省上市后备资源库。2022年,全市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累计发行信用债30只、301.7亿元,发行总额居全省第三,为2012年的10.6倍。


五、金融运行质效不断提升

(一)法人机构资本充足率水平明显提升。十年来,常德市15家法人机构通过改制、增加资本金、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机构资本充足率水平,进一步增强了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2022年末,全市法人银行机构资本充足率达11.53%,较2012年提升3.93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95%,较2012年提升2.85个百分点。

(二)银行资产质量不断向好。2022年末,常德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比2012年末下降6.06个百分点。

(三)银行盈利能力有所下降。2022年末,全市银行业成本收入比30.95%,比2012年下降23.38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0.86%,比2012年下降0.28个百分点,2022年全市银行业税后利润41.35亿元,比2012年增长24.91亿元,增长151.61%。


六、金融产业贡献不断增加

(一)服务经济社会贡献不断增加。2022年末,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涉农贷款、工业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116.8亿元、1397.0亿元、258.8亿元、950.5亿元,比2012年末分别增加1041.5亿元、1023.5亿元、107亿元、840.4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31.0%、14.1%、5.5%、24.1%。近几年来,进一步加大了有关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2022年末,全市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573.8亿元,比2019年末(当年开始专项统计,下同)增加192.2亿元,年均增长14.6%;绿色贷款余额325.2亿元,比2018年末增加269.2亿元,年均增长55.2%,增速为同期全部贷款增速的6.7倍。2015年至2020年,累计投放扶贫小额贷款22.1亿元,助推全市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

(二)生产贡献不断加大。2022年,常德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38.4亿元,比2012年增加106.6亿元,年均增长15.8%。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3.2%,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三)税收贡献不断增多。2022年,常德市金融业实现税收收入22.57亿元,比2012年的5.03亿元增加17.54亿元,增长348.7%;金融业税收占全口径税收的比重为12.5%,比2012年的4.5%提高8个百分点。

(四)就业贡献稳步增加。全市金融系统累计招录人员14645人,占同期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2.12%。202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从业人员26061人,比2012年末新增7220人,其中银行业新增474人,达到8904人;保险业新增6619人,达到16850人;证券业新增127人,达到307人。

(五)捐赠贡献不断增加。十年来,常德市金融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捐资助学、扶弱济困等公益事业累计捐资达7649万元,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2022年,常德市金融业捐资1278.5万元,比2012年增加1054.4万元,增长470.5%。

回首十年,时代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徐徐铺展,发展的华章在不懈奋斗中疾笔书写。展望未来,常德市金融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积极实施创新突破产业突围三年攻坚行动,为书写精彩的中国式现代化常德篇章作出更大的金融贡献。

编辑:黄艺璇